阿米巴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世界上细菌的种类繁多,而且我们都知道细菌容易发生突变,谁也想不到今天的细菌到明天会变成什么?但下面这种是生活在我们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它可以在某些人肠道中长期存活而不引起症状。但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它会对我们的肠道进行破坏,是应该多关注它的发病原理的。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痢疾内变形虫(又名溶组织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属于原生动物门,肉足纲,根足亚纲。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固定的外形,可以任意改变体形。同时也能在全身各处伸出伪足,主要功能为运动和摄食。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痢疾内变形虫在肠道内,破坏肠壁,或侵入其它器官。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遇到不利条件会形成包囊排出体外。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一)滋养体大滋养体20~40μm大小,依靠伪足作一定方向移动,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故又称组织型滋养体。小滋养体6~20μm大小,伪足少,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亦称肠腔型滋养体。当宿主健康状况下降,则分泌溶组织酶,加之自身运动而侵入肠粘膜下层,变成大滋养体;当肠腔条件改变不利于其活动时变为包囊前期,再变成包囊。滋养体在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二)包囊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于粪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箱中2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强,能耐受0.2%过锰酸钾数日,普通饮水消毒的氯浓度对其无杀灭作用,但对热(50℃)和干燥很敏感。
溶组织阿米巴的培养需有细菌存在,呈共生现象。目前无共生培养已获成功,为纯抗原制备及深入研究溶组织阿米巴提供了条件。
(一)发病原因
近年来有人报道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中,有些无致病力,可以在某些人肠道中长期存活而不引起症状。无致病力的虫株具有与有致病力虫株不同的表面抗原成分,而且亦不产生蛋白溶解酶,其宿主血中亦不产生相应的抗体。
(二)发病机制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在其生活史中出现滋养体及包囊期两种不同形态。包囊被人食入后,可无损地通过胃及小肠上段,到小肠下段经胰蛋白酶消化,具有4个核的成熟包囊,可脱囊而出成为小滋养体(直径7~20µm),寄生在肠腔中,以细菌为食物,不损伤肠壁组织,二均分裂繁殖,在缺氧的回盲部生长良好。在机体抵抗力不足或局部肠黏膜有损伤时,小滋养体可变为大滋养体(直径20~40µm),能分泌溶组织酶破坏肠壁组织,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大量繁殖,形成局限性黏膜下脓肿,内容主要为坏死性物质,脓肿破裂,形成烧瓶样溃疡。溃疡与溃疡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这一点与细菌性痢疾显然不同。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大滋养体可变为小滋养体,并可进一步变为包囊(直径10µm左右),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凉爽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2~4周,冰箱中可生活6~7周,但不耐热,50℃5min即死亡。只有4个核的成熟包囊,才有传染性,1~2个核的未成熟包囊无传染性,但在合适的外界环境中,可以发育成4个核的包囊。大小滋养体如排出体外,均很快死亡。如病程拖久,肠壁组织的破坏和结缔组织增生同时进行,可致肠壁肥厚,肠腔狭窄,偶可因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阿米巴瘤”。
我们都知道我们身体里藏着很多种细菌和原生动物,它们有的可以帮助我们消化。但当我们体质下降时,它就会破坏我们身体的平衡或组织。希望大家能够给予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