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女儿刚出生时体质就不太好,还在保温箱里呆了好几个星期,所以当我发现她感冒还有点低烧时,就马上带她去看医生,后来抽了血化验,才知道是得了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一位年轻妈妈忧心忡忡的说道。那到底什么是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呢?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基本病因是溶酶体a-L-艾杜糖醛酸酶缺乏,基因定位在22~22q11,从而使黏多糖分解发生障碍,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内有分解不全的黏多糖沉积,并随尿排出体外。
此病在内脏病变、骨骼畸形和智力障碍方面的症状都很严重。至1~2岁时显露出本病的特征。患儿容貌逐渐变得粗笨,鼻梁宽而平,眼距宽,唇厚,舌大,耳低位,牙齿小而稀疏,齿龈肥厚。皮肤粗厚,毛发增多。头围增大,矢状缝早闭,前后径增大(舟状头),偶有脑积水。骨关节严重畸形,手指粗短,短颈,脊柱后弯。各关节逐渐挛缩强直,手指固定于半屈位,呈爪状,身材矮小。
根据本型特殊的临床表现,结合家族史、病理改变及有关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即可确诊。对于此病,最有希望治疗方法是特异性的酶替代治疗及基因治疗,二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生存情况;对症治疗。
“医生给她做了特异性的酶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法类似,就是给女儿体内输入经过微包裹的酶。这期间有一个适应期,要细心留意女儿的一举一动,如果有其它异常就要及时告诉医生,”该年轻妈妈详细说道,“女儿做了特异性酶替代治疗后,感觉好多了,不会动不动就哭闹,如果你逗她玩一下,偶尔她也会回应你,对你笑一下,小眼睛看起来有神多了。”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疾病本身的畏惧。同样的道理,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也并非是一道不可翻越的栏杆,只要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发现后及时治疗,任何疾病都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