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依据是什么_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推拿治疗方案
一、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是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以后足马蹄、内翻、内旋,前足内收、内翻、高弓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该病症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畸形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因此疏忽的病例较少见,多能及早治疗,效果也较好,但畸形也易复发,应定期随访至骨骼成熟(约14岁以后)。畸形的真正病因迄今不清,多数学者认为该畸形为胚胎早期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引起发育异常所致,也普遍与胎儿足在子宫内位置不正有关,但并无特殊药物治疗。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出生后一侧或双侧足显示程度不等内翻下垂畸形。轻者足前部内收、下垂、足跖面出现皱褶,背伸外展有弹性阻力,至小儿学走路后,畸形逐渐加重,足部及小腿肌力平衡失调,健康肌挛缩,加之体重影响,足内分下垂加重,步态不稳,跛行,用足背外缘着地,延误治疗畸形愈加严重,足前部向后内翻,足背负重部位产生胼胝及滑囊,胫骨内旋加重。
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蹠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蹠屈,跟骨内翻蹠屈,跟腱,蹠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蹠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蹠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蹠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诊断检查畸形明显,诊断不难,但出生儿的足内翻下垂较轻者,足前部内收,内翻尚不显著地常容易被忽略,无医学知识的家长亦不易识别。最简便诊断法,是家长用手握足前部,各个方向活动,如足外翻背有弹性阻力,应及时就医确诊为宜,以便早期手法治疗,足内翻下垂,更加严重,X线片显示跟骨下垂,其纵轴与距骨纵轴平行,足跗骨序列紊乱。
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推拿治疗方法
推拿作用于机体的作用。推拿不仅对经络脏腑整体进行调节,同时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针对性治疗。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改善适应性行为障碍等。缓慢而轻的推拿手法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则起兴奋作用;弱的和短时问的手法可改善皮层的机能,并通过植物性反射,调整疲劳肌肉的适应性和营养供求状况强的和长时间的手法则起相反的效果。补髓揉筋推拿手法轻揉内收肌,在点穴的同时活动髋、膝关节,疗效巩固稳定,长期效果显著。重复关节活动度练习能引起一定的肌群疲劳,有效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并促进肌肉生长,同时根据肌肉练习的超量恢复规律得出的原则。推拿加强局部循环、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解除肌肉紧张痉挛;适当的被动活动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可使变性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善或恢复。推拿手法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加上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萎缩得以改善并能促进损害的组织修复。
现代医学认为点穴疗法的作用主要是穴位所在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或神经受到刺激,并传导到中枢神经,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和再生能力研究与展望临床相关报道推拿降低肌张力的疗效已得到广泛的肯定,但临床综合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肌张力增高,肌力低,姿势异常报道比较多,缺乏推拿对于降低肌张力作用疗效的观察报道。而临床证明,推拿手法降低肌张力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持续效果好,值得推广,甚至可作为主要方法来选择。但现在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报道的病例不多,科研设计不够严谨,实验研究指标问相互联系挖掘不够。
四、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时的并发症有哪些
a、预防局部皮肤坏死,延长胫后,趾长屈及拇长屈等肌腱的足内侧切口与跟腱延长切口较近,两切口之间皮瓣比较狭窄容易缺血性坏死,预防措施:软组织松解手术前,经常按摩足内侧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其次跟腱延长切口尽可能偏向跟腱纵轴线的外侧,呈弧形切口。两切口间皮瓣相对增宽。
b、小腿青枝骨折或踝部骨骺分离,手法扳正,应循序渐进,按压轻柔,不依用力过猛,其次助手与术者密切配合,以防发生意外。
c、石膏压迫,形成褥疮:石膏固定前,骨骼突出部位用脱脂棉垫好,但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手法扳正效果,石膏管型尚未凝固正在塑形时,切忌用手指按压,石膏干燥后,患儿哭闹不安,即提示石膏可能有压迫,应及时就医,骨质突起部位开窗观察。
d、血液循环障碍:石膏固定时,必须显露出五个足趾,告诉家长严密观察。若足趾苍白,患儿叫嚷脚麻痛,有可能动脉缺血,足趾肿胀,呈青紫色,并出现水泡,提示静脉回流障碍。不论动脉缺血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导致脚或肢体坏死,应立即采取措施,轻者局部开窗减压,严重者,暂时取掉石膏管型,仔细观察,待血运恢复后,再次石膏管型矫正,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