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站时间长了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站时间长了脚后跟疼怎么办

  一、站时间长了脚后跟疼的原因

  1、肝亏肾虚会导致脚后跟疼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2、足底脂肪垫萎缩会导致脚后跟疼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3、慢性劳损会导致脚后跟疼

  常年从事久立或体力工作,足部肌肉长期处于疲惫劳累状态,气血不足,瘀血阻滞,从而使骨骼获得营养受到阻碍,导致跟骨部受损,因而产生疼痛,比如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4、外伤衍生会导致脚后跟疼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小心摔倒或挫伤,脚跟用力过度,损伤筋脉,致使气血不畅而引起跟部疼痛,比如跟腱炎。

  5、气滞血瘀型会导致脚后跟疼

  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6、风湿入侵会导致脚后跟疼

  久居湿地,常涉水湿,使寒邪入侵机理,气血运行不畅,致卫阳不固,经气不利,日积月累,诱发脚跟疼痛。比如产后足跟痛。

  二、如何预防和减轻脚后跟疼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使用海绵跟垫,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人们在平时生活上,要是总伴有了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必须要予以诊治,因为造成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并不是一种疾病,在不确定之前,必须要积极予以正规的治疗措施,才能保证身体上的疾病尽快的治疗好转的。

  通过上文我们对脚后跟疼是咋回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日常生活中有这种现象的人也不少,所以一旦有发现这类问题的朋友们,应该及时去了医院查明原因,并早日对后脚跟疼这个问题进行治疗,我们也可以在每天用温水泡脚,有助于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功效。

  三、脚后跟疼的类型

  1、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2、跟垫痛。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四、3个中医治疗脚跟疼痛的方法

  一、按摩穴位强肾止痛

  穴位按摩是简单有效的健身方法,在古代养生过程中,有几个大穴是公认的增强肾气的穴位,一个是足底的涌泉穴,一个是足内踝处的太溪穴,一个是肚脐下三寸的关元穴,另外还有足三里和三阴交这两个穴位,坚持每天每个穴位按摩三分钟,能够有效的增强元气,缓解足跟疼痛,肾气足了,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健康。

  二、艾草泡脚活血通络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动力所在,老年人肾气虚弱,气血运行不畅,足跟这种末梢部位难以得到能量供应,所以变得瘀滞不通。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使用艾草泡脚,能够疏通足部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也就能消除足跟部的疼痛。

  艾叶在药店都有*,很便宜,每天晚上抓一大把放入盆中用沸水冲泡,然后加入适量冷水调节水温,将脚泡入其中半小时,坚持一周,足跟疼痛就会大为缓解,长期坚持会根除疼痛症状。

  三、足跟锻炼消除疼痛

  经常活动足跟,是缓解和消除足跟疼痛很有效的办法。在家中,可以一手扶墙面支撑身体,用双脚跟着地,前脚掌抬起,随着膝盖的弯曲而对足跟施加压力,边活动边注意更换足跟与地面的接触点,以使足跟部都能受到锻炼,这样做个一两次,足跟疼痛的症状就会立刻缓解,时间长了,足跟处的气血畅通了,症状就会得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