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形成,约有1/3的患者出现破裂出血,每次出血的病死率高达20%~30%,未经治疗的患者一年内因出血致死的几率可达70%。首次出血后6周之内会发生再次出血,其中24h之内是再次出血的高峰时间,内镜下硬化、套扎和组织粘合剂注射及其他技术的应用是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有效救治手段。

  一、引起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常见情况

  1、进镜后发现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管事先是否出血,在胃镜检査时都有可能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最多见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次是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然少见,但也会时常遇到。

  2、检査过程中发生出血:刚进镜时虽见到静脉曲张的存在,但并无活动性出血,但在检査过程中,由于患者过度敏感,反应过大,发生剧烈的恶心、咳嗽或者操作过程中时间较长、动作过大,内镜镜体的损害或者不恰当活检,如靠近曲张静脉处进行活检,把胃静脉曲张误以为肿瘤而进行活检;对附着在静脉曲张破裂部位的血凝块进行冲洗或清除等而引起的出血。

  3、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相关出血:在套扎、硬化剂注射、组织粘合剂注射过程中及术后近期出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皮圈脱落出血、注射部位针眼出血、脱痂期出血等。

  二、不同情况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处理方法

  1、多数情况下,常规治疗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方法(套扎、硬化、组织粘合剂注射)即可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在出血部位下方进行套扎,多可立即止血。根据文献报道,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止血成功率达98%以上。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治疗。一般认为,硬化剂注射止血成功率94%~96%。

  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织粘合剂治疗。组织粘合剂遇血可立即固化,使血液凝固,以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对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一种最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胃静脉曲张破裂组织粘合剂注射止血成功率98%~100%。

  2、胃食管交界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该部位出血不易被发现,且该处曲张静脉较为深在,多不暴露在表面,故套扎治疗常不易成功。

  3、特殊情况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如不具备常规内镜治疗的条件(如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或特定情况下无法行使常规三种内镜治疗方法),则以现有的条件进行内镜止血,如钛夹夹闭,粘合剂局部喷洒,内镜下球囊压迫等。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其他处理措施紧急情况下,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可采用食管支架置放压迫止血;内镜下球囊压迫止血,也可用组织粘合剂局部喷洒进行止血。

  三、EGV内镜治疗相关性出血的内镜处理

  无论是套扎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还是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过程中出血或治疗后近期出血均有较高的发生率。文献报道,EVL治疗后再次出血的发生率9%~19%,EIS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率36.2%。GVI栓塞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0%~31%。内镜治疗后出血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以下五种。

  1、套扎球过小,皮圈早期脱落。

  2、硬化治疗针眼出血处理: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拔针后针眼常常发生出血,有时出血量较大,可用针鞘前端轻压出血部位,也可用透明帽前端压迫出血部位2~3min予以止血。

  硬化剂注射后针眼出血的其他处理方法包括镜身压迫、结扎止血、少量组织粘合剂注射封堵出血部位、钛夹夹闭止血,或内镜下球囊压迫等。

  3、套扎后脱痂期出血的处理: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后7~10d为脱痂期,此期最易发生脱痂期出血,一旦发生则较为凶险,死亡率高,资料显示,EVL治疗后近期再次出血的发生率9%~19%。80%出血发生于EVL后7~13d。大多数为大出血,死亡率26%。此时最为简便有效的止血方法为内镜下处理,包括套扎及组织粘合剂注射等方法。

  4、胃静脉曲张治疗过程中出血:表现为粘合剂注射拔针后针眼出血,常见原因:量不足,靶静脉血液未完全固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注射过程中发生堵针,或固化不均匀,或粘合剂后介质用量过多。

  堵针后的处理:退出针头,针鞘轻压注射点;助手准备注射针、碘化油、粘合剂;迅速更换,再次注射。

  5、胃粘合剂注射后迟发性出血,多为过度排胶引起。原因:量过大、胶的质量问题、患者自身情况(免疫反应过大、胃内炎症等)。组织粘合剂作为一种异物被自然地排斥至胃腔,在静脉腔未闭塞前大块固化组织粘合剂排出可再发出血,早期排胶后果尤为严重。最关键的是预防,避免这种粘合剂用量过大,防止术后感染。一旦发生,可根据情况予以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清除未排净的胶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