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梅尼埃综合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梅尼埃综合症。这是一种耳部疾病,一般临床表现都会产生眩晕,听力下降及耳鸣等,这种病多发于成人和老人近年来,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那么产生这种疾病都有哪些因素呢?

  梅尼埃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众说纷纭。1938年Hallpike和Cairns报告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目前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证实。然而膜迷路积水是如何产生的却难以解释清楚。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以下因素:各种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损伤(包括机械性损伤或声损伤)、耳硬化症、梅毒、遗传因素、过敏、肿瘤、白血病及自身免疫病等。

  De Sousa(2002)将由已知原因引起的膜迷路积水产生的前庭症状疾患称为梅尼埃综合症。而梅尼埃病则被认为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

  发病机制

  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原发的解剖生理因素、继发的体质因素以及遗传因素。

  原发解剖生理因素

  2000年,Shea应用CT三维成像测量前庭水管外径,发现梅尼埃病患者患耳的前庭水管较狭窄,其外径小于正常组,认为前庭水管狭窄或不显示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另外,由于血管性原因,导致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的功能不良,这些因素都与膜迷路积水有关。

  继发的体质因素

  (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少患者发病前存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本学说认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交感神经应激性增高,内耳小血管痉挛,导致迷路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代谢产物潴留。从而使内淋巴生化的特性改变,渗透压增高,导致外淋巴及血液中的液体移入内淋巴间隙,内淋巴生成过多形成膜迷路积水。

  (2)内淋巴吸收障碍:内淋巴腔是一个密闭腔隙。内淋巴生成后向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方向流动,并被内淋巴囊所吸收。在此过程中出现梗阻、内淋巴囊发育不良、炎症导致的囊壁纤维变性、管壁增厚等所致的吸收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膜迷路积水。而不少耳科学家发现,梅尼埃病患者的内淋巴囊囊腔内有细胞碎片堆积,内淋巴囊上皮变性,纤维化,萎缩,囊腔消失等,也印证了这一发病机制学说。

  (3)变态反应:有人发现部分梅尼埃病患者有花粉症表现,有些则与可疑的致敏食物有关,因此推测本病与变态反应有关。近年的实验表明,内耳是抗原-抗体反应的靶器官,发生变态反应时,聚集在血管纹和内淋巴囊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等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内淋巴间隙。

  (4)代谢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黏液水肿可发生于内淋巴腔,引起眩晕、听力减退,而应用甲状腺素治疗后,内耳症状可得到缓解。糖尿病患者内耳小血管壁类脂质沉积,管径缩小,影响内耳供血,组织缺氧,代谢紊乱而致膜迷路积水。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导致对外界刺激的代偿适应能力减退,可能是本病病因基础。

  遗传因素

  根据Paparella报道,15%梅尼埃病患者有家族史。Morrison等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多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

  本病基因学研究主要有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coagulation factor Chomology,COCH)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基因和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基因、钾离子通道(KCNE)基因等。

  (1)COCH基因

  COCH基因,即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4q12-13,是人类发现的第1个伴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编码cochlin蛋白,功能尚不清楚。在耳蜗、前庭中可检测到COCH基因的高表达。COCH基因突变可导致第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DFNA9),该疾病为目前发现的唯一伴有前庭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同时可表现为典型的梅尼埃病症状。然而Morrison等(2009)对26个梅尼埃病家系进行COCH基因测序,未发现COCH基因突变。目前COCH基因是否为梅尼埃病的致病基因尚有争议。

  (2)HLA基因

  人类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6p21.3。为一基因复合体。大量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病与HLAII类基因有关。Koyama(1993)对20例梅尼埃病患者研究表明,HLA-DR2基因,尤其是DRB1*1602以及Cw4相关基因可能是本病易感相关基因。

  (3)其他基因

  耳朵内部有很多脆弱的组织,淋巴细胞紧邻耳朵的下侧,耳朵内也有很重要的液体,这是促进耳朵平衡,以及脸部的排毒等重要功能,在耳朵的通道里会有锂离子通道,当耳朵内部的血管和淋巴发生冲突的时候,内部环境就很难维持正常,很容易产生梅尼埃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