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黄斑病到底该怎样进行检查呢?

  黄斑病是一种致盲率极高的眼科疾病,我国每年因这种疾病而失明的患者也不在少数,那么,黄斑病到底该怎样进行检查呢?很多人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跟随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FFA检查

  FFA能清晰地显示黄斑区毛细血管拱环的形态,病变小血管的变形、扭曲现象,以及来自病变区域的异常强荧光、荧光遮蔽或点状、不规则状的荧光渗漏。

  在黄斑前膜早期,眼底表现仅有玻璃纸或丝绸样反光,尚未出现视网膜被牵引造成的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有时能发现RPE损害造成的透见荧光。

  随着疾病的发展,黄斑区视网膜被牵引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主要有:

  (1)黄斑区的小血管受黄斑前膜的牵拉,迂曲蛇行或变直。黄斑拱环变小、变形或移位。根据血管被牵拉的程度,Maguire等将黄斑前膜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分为4级,所代表受影响血管范围分别为1个象限、2个象限、3个象限和4个象限。视网膜大血管很少有异常表现。

  (2)在进行性发展的黄斑前膜中,由于膜的牵拉使血管屏障受损,出现染料渗漏,有时还可见膜染色。

  (3)有黄斑囊样水肿者呈星形或花瓣状渗漏。由于黄斑区被牵引,黄斑囊样水肿多不典型,呈不规则的荧光积存。

  2、OCT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性、非侵入性断层成像技术。采用光反射进行测量,其轴向分辨力高达10?m,能显示眼后段的显微形态结构,类似于活体组织病理学观察。OCT检查对黄斑前膜的观察非常直观、确切,显示率达到90%以上,可以诊断菲薄的透明黄斑前膜,提供黄斑前膜及其深部的视网膜切面特征,分析黄斑前膜的位置、形态、厚度及与视网膜玻璃体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黄斑囊样水肿、全层孔、板层孔或假性黄斑裂孔,以及是否存在黄斑区浅脱离。

  通过OCT检查即可明确黄斑前膜的诊断,特别是在早期临床表现轻微,眼底检查仅出现玻璃膜样反光时,OCT即能显示出黄斑前膜。在OCT检查中其主要表现为:

  (1)与黄斑部视网膜内层相连的中高增强增宽的光带,有时前膜与视网膜内表面广泛粘连而难以分辨其界限,有时可呈团块状向玻璃体腔凸起。

  (2)视网膜增厚,如果伴有黄斑部水肿,可见中心凹凹陷变浅或消失。

  3、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作为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通过对黄斑阈值的测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黄斑部疾病的早期改变。利用自动视野计,可以根据黄斑病变范围进行相应的区域性光敏感度分析。早期黄斑前膜可无视野异常,晚期的视野改变多数为不同程度的光敏感度下降。利用光敏感度及光阈值的波动,可以对黄斑前膜的病程进展及手术效果进行视功能评价。

  以上这些就是专家给出的黄斑病的一种检查方法,专家在此提醒广大患者朋友们,患上这种疾病不要害怕,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千万不可自暴自弃,这样只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