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骨盆骨折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受伤部位疼痛,翻身及下肢活动困难。检查可见耻骨联合处肿胀、压痛,耻骨联合增宽,髂前上棘因骨折移位而左右不对称,髋关节活动受限,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即两手置双侧髂前上棘处,用力向两侧分离,或向中间挤压,引起剧痛;亦可于侧卧位挤压。有腹膜后出血者,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膀胱或尿道损伤可出现尿痛、血尿或排尿困难。直肠损伤时,肛门出血,肛门指诊有血迹。神经损伤时,下肢相应部位神经麻痹。

  2、全身情况出血多时即表现神志淡漠、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尿少、脉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征象,多为伴有血管损伤内出血所致。

  3、骨盆骨折的分类

  (1)依据骨盆骨折后形态分类:可分为压缩型(compression type)、分离型(separation type)和中间型(neutral type)。

  ①压缩型:骨盆侧方受到撞击致伤,例如机动车辆撞击骨盆侧方,或人体被摔倒侧位着地,夜间地震侧卧位被砸伤等。骨盆受到侧方砸击力,先使其前环薄弱处耻骨上下支发生骨折,应力的继续,使髂骨翼向内压(或内翻),在后环骶髂关节或其邻近发生骨折或脱位,侧方的应力使骨盆向对侧挤压并变形。耻骨联合常向对侧移位,髂骨翼向内翻。骨盆为环状,伤侧骨盆向内压、内翻,使骨盆环发生向对侧扭转变形(图1)。

  ②分离型:系骨盆受到前后方向的砸击或两髋分开的暴力,例如摔倒在地俯卧位骶部被砸压;或俯卧床上骶后被建筑物砸压,两髂前部着地,两侧髂骨组成的骨盆环前宽后窄,反冲力使着地重的一侧髂骨翼向外翻,先使前环耻、坐骨支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应力的继续,髂骨更向外翻,使骶髂关节或其邻近发生损伤。骨盆环的变形是伤侧髂骨翼向外翻或扭转,使与对侧半骨盆分开,故称分离型或开书型。由于髂骨外翻,使髋关节处于外旋位(图2)。

  ③中间型:骨盆前后环发生骨折或脱位,但骨盆无扭转变形。

  (2)依据骨盆环稳定性分类:前环骨折如耻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等均不破坏骨盆的稳定性,后环骶髂关节及其两侧的骨折脱位和耻骨联合分离,都破坏了骨盆的稳定性,为不稳定骨折。

  (3)依据骨折部位分类:除前述稳定骨折的部位外,不稳定骨折的骨折部位和变形如下。

  ①骶髂关节脱位(fracture dislocation of sacro-iliac joint):骶髂关节的上半部为韧带关节,无软骨关节面,在骶骨与髂骨之间有许多凸起与凹陷,互相嵌插借纤维组织相连,颇为坚固。骶髂关节的下半部有耳状软骨面、小量滑膜及前后关节囊韧带,是真正的关节,比较薄弱。常见骶髂关节脱位又分为3种:

  A。经耳状关节与韧带关节脱位。

  B。经耳状关节与骶1、2侧块骨折发生脱位。

  C。经耳状关节与髂骨翼后部斜骨折发生脱位。前者脱位的骨折线与身体长轴平行,脱位的半侧骨盆受腰肌及腹肌牵拉,向上移位,很不稳定,不易保持复位,后者髂骨翼后部斜骨折线,对脱位半侧骨盆向上移位有一定阻力。

  ②骶髂关节韧带损伤(ligament injury of sacro-iliac joint):施加于骨盆的暴力,使骨盆前环发生骨折,使骶髂关节的前侧韧带或后侧韧带损伤,该关节间隙张开,但由于一侧韧带尚存而未发生脱位,骨盆的旋转稳定性部分破坏,发生变形。

  ③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straight fracture of posterior wing ilium):骨盆后环中骶髂关节保持完整,在该关节外侧髂骨翼后部发生与骶髂关节平行的直线骨折,骨折线外侧的半个骨盆受腰肌腹肌牵拉,向上移位。

  ④骶孔直线骨折(straight fracture through the sacral holes):骶髂关节完整,在其内侧4个骶骨前后孔发生纵骨折,各骨折线连起来使上4个骶骨侧翼与骶骨管分离,该侧半骨盆连骶骨侧翼被牵拉向上移位,由于骶1侧翼上方为第5腰椎横突,该侧骶骨翼上移的应力,可撞击第5腰椎横突发生骨折,此类型损伤,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靠近体中线,向上牵拉的肌力强大,故很不稳定,该侧骨盆上移位较多,可达5cm以上。复位时需要强大的牵引力(图3)。

  以上4类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后环损伤部位,都在骶髂关节或其邻近,其损伤机制及骨盆变形有共同的规律。

  在骶髂关节脱位,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及骶孔直线骨折中,均可见到压缩型、分离型与中间型。在骶髂关节后侧韧带损伤,前环耻、坐骨支骨折,骨盆向对侧扭转变形;其分离型,骶髂关节前面韧带损伤,前环耻、坐骨支骨折,伤侧髂骨翼外翻,骨盆向伤侧扭转变形。无中间型。

  ⑤骶骨骨折:多为直接打击所致骶骨发生裂隙骨折,未发生变位者不影响骨盆的稳定性。由挤压砸击所致的骶骨骨折,严重者亦发生变位及前环骨折,就成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由于骶骨管中有马尾神经存在,移位骨折可致马尾损伤。Denis等将骶骨骨折分为3区:Ⅰ区为骶骨翼骨折,腰5神经根从其前方经过,可受到骨折的损伤;Ⅱ区为骶管孔区,骶1~3孔区骨折,可损伤坐骨神经,但一般无膀胱功能障碍;Ⅲ区为骶管区,骶管骨折移位可损伤马尾,其表现为骶区肛门会阴区麻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Denis报告776例骨盆骨折中,骶骨骨折236例。

  (4)Tile分类:Tile总结了各种骨盆骨折的分类后,提出了系统分类:

  A型(稳定型):骨盆环骨折,移位不大,未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性,如耻骨支,坐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髂翼骨折等。

  B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的旋转稳定性遭受破坏,但垂直方向并无移位,仅发生了旋转不稳定,根据损伤机制不同分为B1开书型即前述分离型骨折,B1①骨盆裂开<2.5cm,B1②骨盆裂开>2.5cm,B2骨盆侧方压缩骨折,即压缩型,受伤的同侧发生骨折,B3骨盆受侧方压缩,对侧发生骨折,同前述压缩型骨折(图4)。

  C型旋转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即发生旋转移位,又发生垂直移位,C1单侧骶髂关节脱位,C2双侧骶髂关节脱位,C3骶髂关节脱位并有髋臼骨折(图5)。

  骨盆骨折多系高能量外力所致,常并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和脏器伤。临床检查首先要对患者全身情况作出判断,尤其要注意有无威胁生命的出血及呼吸和神智状态;其次要确定骨盆有无骨折和骨盆环是否稳定,同时必须明确有无合并伤。

  1、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一般认为,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骨盆正位X线片即可明确有无骨盆骨折。询问外伤史时应了解外力的性质、方向及外力大小,以便于估计伤势轻重、判断骨折部位与骨折类型。骨盆环连续性未受损害的骨盆边缘骨折的主要表现是局部疼痛与压痛,骨盆挤压与分离试验阴性;而骨盆环单处骨折者的挤压与分离试验为阳性。骨盆环前后联合骨折或骨折脱位时,则骨盆不稳定并多有骨盆变形,疼痛也广泛。在急诊室,初步诊断骨盆骨折的依据是,骨盆部有受暴力冲击或挤压的外伤史;有较广泛的局部疼痛或肿胀,活动下肢时骨盆部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显著,骨盆挤压与分离试验阳性。不稳定型的骨盆骨折患者有下列表现:

  (1)下肢不等长或有明显的旋转畸形。

  (2)两侧的脐-髂前上棘间距不等。

  (3)耻骨联合间隙显著变宽或变形。

  (4)伤侧髂后上棘较健侧明显向后凸起。

  (5)骨盆有明显可见的变形。

  对疑有骨盆骨折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检查要轻柔,询问外伤史和视诊是最基本的。骨盆分离、挤压及伸屈髋关节检查应尽量避免,以免加重出血和疼痛。

  2、放射学检查

  (1)骨盆后前位X线片:X线平片检查一般可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其移位情况,亦常能提示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全骨盆后前位X线片可显示骨盆全貌,对疑有骨盆骨折者应常规拍摄全骨盆后前位X线片以防漏诊。对骨盆后前位X线片上显示有骨盆环骨折者,为明确了解骨折移位情况还应再摄骨盆入口位和出口位片。

  (2)骨盆入口位片:患者仰卧,X射线从颅侧投向尾侧,与片盒成60°倾斜摄片。本位片可显示耻骨段骨折移位;骨盆向内、向外旋转和向内移位的程度;骶髂关节向后移位及骶骨骨折是否侵犯椎管;同样可显示坐骨棘撕脱骨折。

  (3)骨盆出口位片:X线是从尾侧投向颅侧,与片盒成45°角。本片可显示桶柄型损伤与耻骨体骨折,对确定半骨盆有无向上旋转移位是很有用的,在本片上同样可显示骶骨或髂骨骨折移位情况。

  CT检查对骨盆骨折虽不属常规,但它可在多个平面上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骨折或髋臼骨折的移位情况,因此,凡涉及后环和髋臼的骨折应行CT检查。骨盆三维重建CT或螺旋CT检查更能从整体显示骨盆损伤后的全貌,对指导骨折治疗颇有助益。但应铭记,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多发伤患者,后前位全骨盆X线片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放射学检查,不要在拍摄特殊X线片上花费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尽快复苏。

  二、诊断:

  1、患者有严重外伤史,尤其是骨盆受挤压的外伤史。

  2、疼痛广泛,活动下肢或坐位时加重。局部肿胀,在会阴部、耻骨联合处可见皮下瘀斑,压痛明显。从两侧髂嵴部位向内挤压或向外分离骨盆环,骨折处均因受到牵扯或挤压而产生疼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

  3、患侧肢体缩短,从脐至内踝长度患侧缩短。但从髂前上棘至内踝长度患侧常不缩短股骨头中心脱位的例外。在骶髂关节有脱位时,患侧髂后上棘较健侧明显凸起,与棘突间距离也较健侧缩短。表示髂后上棘向后、向上、向中线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