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麻木后肌肉萎缩的原因是什么,肌肉萎缩的注意要点_
一、半身麻木后肌肉萎缩的原因
半身麻木后肌肉萎缩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它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从而影响肌肉的发育和生长,最后影响了人的运动功能,有可能会失去了平衡作用,导致人体站立不稳的现象。半身麻木后肌肉萎缩的原因非常多,每一种原因可能导致不一样类型的肌肉萎缩,患者应该重视引发疾病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治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疾病的干扰,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半身麻木的原因吧!
引起半身麻木后肌肉萎缩的第一种原因主要是受伤后卧床,需要长期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没有适当的运动,从而让自己有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使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都无法收缩。
第二种的原因一般为营养摄入不足,或者是营养的结构不平衡。由于体内缺乏某种营养,导致肌肉的发育和供应量不足,从而引发了萎缩的症状,如恶病质性肌萎缩、交感性肌营养不良等
根据中医理论,大多是脾肾亏虚或中气不足所致。脾肾肝亏、气血不足会伤及体内的肌肉发育,进而损及肝肾,还有可能是由于六淫、劳倦、情志诱发。
以上就是几种半身麻木后肌肉萎缩的原因,相信大家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对半身麻木后肌肉萎缩的防护有了更加深刻的保护意识。希望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多多注意饮食和运动的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吃过多辛辣的食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疾病。
二、肌肉萎缩可以分几类
按发病机理分类:
(1)由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肌肉萎缩。
(2)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肌肉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
根据肌肉萎缩分布分类:
(1)全身弥漫性肌肉萎缩;
(2)头面部肌肉萎缩;
(3)头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
(4)上下肢远端肌肉萎缩;
(5)限局性肌肉萎缩
根据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发病变分类:
(1)神经原性肌肉萎缩
(2)肌原性肌肉萎缩
(3)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连,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尚可邮于全身消耗性疾病。
三、肌肉萎缩的心理调护
保持愉快心境,消除悲观、恐惧、忧郁、急躁等不良精神伤害,建立必胜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对提高疗效,促进康复至关重要。具体心理调护,可采取以下方法。
(1)以情制情法:是指医生用言行、事物为手段,激起病者某种情志变化,以达到控制其病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如对神情抑郁低沉的痿证患者,喜笑调护法颇为适合。可采取讲故事、说笑话、听相声、看滑稽戏剧表演等,使患者喜笑一番,心境快乐,甚或采取冲喜的方法,举办喜事,给病人带来喜悦的心情,或通过与病人谈心的方法,用关心、体贴或用大量事例,开导病人,让其看到希望之光,转忧为喜,鼓足生活的勇气,从而促使症情早日改善,身体康复。
(2)文娱怡神法:是指医生指导患者或自行运用传统文娱方式,达到畅怡神情,活动关节、舒筋活血,神形共养为目地的一种方法。如各种游戏、舞蹈、奕棋、钩鱼、书画、玩具以及音乐等,都为文娱怡神的方法。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证情和神情,以及各自兴趣爱好,分别选用相应的文娱项目。小儿具有新奇好的心理特点,故宜于选用新奇玩具,同时配合智力游戏活动,如垒积木、开游乐汽车、骑木马、捉小鸡等。
(3)环境爽神法:是指选择环境优美、风物宜人之处,以陶治性情,爽神养心,促使康复的方法。具体环境可选择幽静的森林、清澈的泉水、壮丽的高山、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香花,或天然岩洞、人工石窟等。居室宜通风透光、清静宽蔽,色彩布置宜根据心情和病证而定,以爽心悦目为佳。
四、肌肉萎缩的注意要点
肌肉萎缩指骨骼肌体积的缩小,可由于肌纤维变细或消失,是许多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症状和体征。
对于肌萎缩患者,首先应注意有无废用性因素(如骨折石膏固定后、关节病或其他疾病长期卧床影响肢体活动等原因引起),应积极诊断、认真治疗。
肌肉萎缩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肌肉缩小、四肢变细、皮肤干燥、出现褶皱。
对于肌肉萎缩患者,首先应注意有无废用性因素(如骨折石膏固定后、关节病或其他疾病长期卧床影响肢体活动等原因引起),应积极诊断、认真治疗。表现为局限性一侧颞肌、嚼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病侧,可同时伴有面部感觉及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表现为额或面颊局部的斑块性萎缩,皮肤色素较深,掐之皮下组织紧张,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青春期起病,缓慢进行性面肌萎缩伴闭眼不紧、鼓腮或吹口哨不能,肱部肌肉萎缩、上肢举手时肩胛骨呈翼样突起,无感觉异常缓慢起病的双侧舌肌萎缩、伴有肌束颤动突然发生的舌肌萎缩,不伴有肌束颤动青少年,舌肌萎缩与吞咽困难、构音困难伴存一侧胸锁乳突肌萎缩合并斜方肌萎缩双侧胸锁乳突肌萎缩,伴有全身性肌肉萎缩、行动起步困难、早秃、性腺萎缩一侧背阔肌萎缩,不伴有同侧肱三头肌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