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交叉感染有什么症状,交叉感染的途径有哪些

  一、交叉感染的种类和致病原因

  1、医疗单位内

  医疗单位内病人之间发生的相互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内,与医院、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病房管理制度等密切相关。医院内交叉感染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接触、注射、输液等。乙型肝炎、流感、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败血症等疾病较易发生。

  2、食品交叉感染

  食品交叉感染主要指不同食品之间的互相污染,如生和熟食品的混放,已变质食品和正常食品的混放,生鲜海产品和熟食品的处理过程的污染,往往容易造成互为污染而引起致病菌的繁殖。

  3、物理因素污染

  也有因食用品和非食用品的物理因素污染,如装过化学物质的容器再装食品。

  病因原因可以是感染性的或非感染性的(如炎症,肿瘤,免疫紊乱)。热型可以是间隙性的,即每天上升后再降到正常水平,或为潜留热,即上升后不回到正常水平。老年人对热的反应常下降,某些病人如嗜酒者、老人或小孩,在严重感染时,发热反应可变低。

  热原质是引起发热的物质,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热原质是指从宿主体外得到的,主要是微生物及其产物和毒素。研究较深入的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常称内毒素)和从毒性休克综合征病人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

  二、感染的主要表现

  感染的主要表现机体的体温升高超出正常的体温界限。口腔温度>37.8℃或直肠温度>38.2℃或简单地体温高于每天的正常变化值。

  人体温度主要由丘脑下部控制,体温调节主要靠外周热量丧失和组织(特别是肝脏,肌肉)产热两者的平衡。在健康人,体温调节中枢维持内部器官体温在37~38℃。热可提高丘脑既定温度,激发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收缩,血液从外周回流,减少热量损失,最终使体温上升。颤抖,通过肌肉收缩增加热量产生,也可能被激发。热的维持和产生一直会持续到供应丘脑神经元的血液温度到达新的预定点,然后丘脑即维持这一新的热度。如要重新确定一个较低的温度,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可启动热量丧失的过程。

  在一天24小时内,早晨温度最低,下午后温度最高,温度变化幅度,即温度的生理变化节律大约是0.6℃。

  三、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产生院内感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人到人的感染,叫外因性感染或交叉感染;另一种是自己本身就带有病菌,当抵抗力下降时,感染暴发,这种感染称为内因性感染。院内感染具体分为四型。

  一是交互感染

  指病人在住院期间受别人传染或把自身疾病传染给别人,主要原因是病人不严格遵守院内隔离消毒制度及医护人员未遵循无菌操作规程所致;

  二是条件性感染

  即在病人患某种疾病时,因抵抗力降低,一些通常不致病的细菌,引起感染,加重了原来的病情;

  三是人为造成的感染

  因在医院内接受检查治疗时,通过打针、输液、导尿。器械检查等所造成的感染,主要是由于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违反操作规程,器械、敷料消毒不合格以及环境不洁而造成的;

  四是无菌手术中所造成的感染

  主要是由于手术器械、敷料、空气消毒不合格,手术者的手污染了手术部位所致,轻则造成切口感染,重者可使手术失败,甚至造成死亡。

  四、病人的自我预防

  1、积极配合治疗,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早日治愈出院,减少感染机会。

  2、要讲究卫生,勤洗澡、更衣、理发、剪指甲。

  3、病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勤扫地、勤拖地,可以要求给病室地面喷洒消毒水,经常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新鲜,不随地吐痰,减少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机会。

  4、餐具、便器、面盆、水瓶等物品要专人专用,勤例勤洗,监督工作人员经常用消毒液进行处理。大小便不要污染池外,便后、饭前要洗手,避免消化道传染病发生。

  5、遵守院规,少串病房,个人以外的一切物品都可视为污染的不洁之物,尽量不要去摸、拿、使用,如无法避免时,接触后要用肥皂认真洗手。不吃医院外小摊点的食物,吃饭到饭厅,尽量不在病室内进餐,不要吸烟。

  6、不能乱用药物,慎用抗生素,越贵重的抗生素越应少用,留到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