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的临床药物有哪些,中风患者的三大用药原则
一、治疗中风的临床药物你了解吗
治疗药物
临床治疗脑卒中都有什么可靠的用药呢,防治脑卒中西药中有: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脑活素片、弥可保等,都是疗效比较可靠,有治疗针对性的用药,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对防止脑卒中复发有一定疗效,但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显示有47%的患者存在用药抵抗,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也会对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须在医生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手术治疗
1、脑起搏器对过度兴奋的神经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紊乱的神经细胞有整合作用,对缺氧受损的神经细胞有修复作用,对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有激活唤醒作用。最近美国科学家研究还发现磁场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防止老年性痴呆,延长人的寿命。起搏器是目前治疗脑卒中较好的方法。
2、恢复期治疗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尤其是在恢复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更为显得突出。
3、目前认为脑卒中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4、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5、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
二、中风患者的有这些用药原则
必须坚持长期服药: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风急性期如果治疗及时,措施得当,仅有极少部分病人在15天内死亡,而绝大部分病人都能度过急性期,再经过1~3个月的治疗,即可获得基本痊愈,大都可以不留或仅留有轻微的后遗症,从而进入恢复期。中风病人的恢复期大都比较长,一般需要3~12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中风病人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经过一年时间的治疗还不能基本恢复,那就是所谓的中风后遗症了。所以,度过急性期的病人仍然需要积极治疗一年时间,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是不是一年以后就可以不服药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根据临床资料统计,中风在第一年内的复发率为25%~30%,第二年的复发率为17%~20%,第三年的复发率为20%~23%,第四年的复发率为15%~18%,第五年的复发率为5%~9%。由此可见,中风病人的服药时间,最好能坚持5年,这样复发率就可以明显降低。
最好选用中成药:
中风恢复期病人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药物,是病人及其家属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许多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只能从报纸、电视等媒体广告中选择药物,这种不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盲目依据广告宣传用药的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也是十分有害的。从预防中风复发和治疗后遗症的角度来讲,医学界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比较一致地认为中风恢复期病人还是选用中药制剂为好。当然,长期服用中药煎剂也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每天都需要煎熬中药、每次的服用量比较大等等。不过,随着中药制剂的不断发展,现在已有很多适合于中风恢复期病人使用的中成药问世,如血栓心脉宁、脑血栓片、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等等。病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和体质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服用。必要时,还可配合使用一些有调补作用的中成药,如益气、滋阴、温阳、养血类药物,这样便可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不能奢望有特效药:
不少中风病人及其家属求愈心切,总想能找到一种或几种特效药,使用后能在短期内得到康复,或有效防止复发,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进口药、贵重药就是好药、特效药,于是不惜一切代价给病人使用。其实,就中风病人而言,由于诱发中风的病因非常复杂,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糖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属于慢性病,其治疗也都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中风恢复期病人的用药也就更为复杂。因此,对于中风恢复期病人,不可能有什么特效药能使其在短期内获得痊愈,或者绝对防止中风再次复发。中风病人及其家属需要特别注意的倒是,病人在用药预防中风复发和治疗后遗症的同时,不能忘记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和血黏度、控制血糖等容易引起中风复发的原有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中风复发和治疗中风后遗症。
三、脑中风常见的7个先兆
1、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2、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反复发作的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3、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4、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5、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
6、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中风先兆。
7、流鼻血:中老年人鼻出血症状可能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可能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
四、小心这些常见药诱发中风
降压类药物有些高血压患者由于降压心切,自己到药店购买药品,或超量服用,或自己做主把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致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结果使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集。这对于已有脑动脉硬化、动脉内膜表面粗糙不平的中老年人,则很容易发生脑血栓,堵塞血管,导致缺血性中风。因此,使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遵循医生的意见。
利尿类药物常用的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水和电解质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尿液排出就会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可导致血液浓缩,易致脑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类药物高热病人往往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安乃近、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都是使人体大量出汗增加散热而使体温下降的。但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使机体严重缺水,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脑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烧时,最好不要使用此类药物,而施以物理降温。非用不可时,大量出汗后应及时通过饮用糖盐水或输液等方法补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止血类药物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应用止血敏、止血芳酸、安络血等止血药。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中风。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有血栓形成倾向性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
抗凝类药物心脏瓣膜病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常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则容易引起脑出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期间,一定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以防发生意外。
镇静类药物许多镇静、安眠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在起镇静作用的同时,也可抑制心脏,扩张血管。若使用不当,特别是超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中风。
避孕类药物口服避孕药也可引起颅内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统计显示,每100万服药妇女中,大约有100人因脑血栓而住院,有5人死于血栓性中风。研究认为,此类血栓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含量有关,每日服药量超过50毫克者,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滋补保健类中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若长期、大量服用时,有造成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故中老年人不可盲目进补,需要服用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