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道鉴伤寒论,伤寒的形成与治疗

  一、伤寒论的伟大之处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有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二、伤寒的症状

  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三、伤寒的检查

  1、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是诊断的依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

  (2)骨髓培养骨髓培养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3)粪便培养潜伏期即可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4)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5)玫瑰疹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四、伤寒的治疗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患者入院后,即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2周可轻度活动。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一般退热后2周才恢复正常饮食。应鼓励患者多进水分,每日约2000~3000ml(包括饮食在内),以利毒素排泄。如因病重不能进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伤寒的饮食治疗原则除供给丰富的营养外,还要减少肠道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避免并发症,促进机体的早日康复。但根据疾病不同的分期,饮食治疗各不完全相同。病人处于侵袭期和极期时,有发热、食欲差、消化能力减弱,应多给予水份或静脉补液,以利毒素的排泄;并能够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饮食上可给予流食或少渣半流食,如藕粉、米汤、蛋羹、粥、肉泥汤、菜汁、果汁、牛奶等。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制剂。缓解期时,病人的食欲逐渐恢复,常有部分细菌穿过肠粘膜后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肿胀的淋巴组织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从而加重肠壁的坏死和溃疡。这时要特别注意饮食,否则会引起肠出血或肠穿孔等并发症。要少量多餐,吃无渣半流食或无渣饮食,禁止食用含粗纤维及其它刺激肠道蠕动、肠胀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蔗糖、豆制品及其他产气的食物,可吃些菜泥、果泥、菜汤果汁等形成的食物。如疑有肠道并发症或有并发症时,应当禁食。恢复期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改为半流饮食,少渣软食,如无特殊禁忌时,宜选用奶类、蛋类、豆腐、去骨肉、去骨鱼等易消化的高蛋白饮食。无腹泻时可吃些易消化的脂肪食物,以提高热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可逐步过渡到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