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下段骨折是怎么回事,肱骨骨折的患者主要有哪些并发症呢
一、肱骨下段骨折是怎么回事
肱骨下端骨折包括肱骨髁上、髁间、内外踝骨折和肘关节脱位。
肱骨下端扁而宽,向前弯曲,有内、外两髁,并在内、外髁顶之上有内、外上髁。内上髁尤为显著,有尺神经沟,靠下端为关节面,中间有一嵴,将关节面分为两半。内侧关节面较大称为滑车。与尺骨上端半月形(乙状窝)形成肱尺关节。外侧关节面较小,称为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在关节面上缘前面有冠状窝,与尺骨的冠状突起相对应,当肘关节屈曲时与尺骨冠状突起相接应。后面为鹰嘴窝,与尺骨鹰嘴相对应。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中最常见的骨折,据统计有72.4%发生于10岁以下的小儿。占全身骨折的6.22%。
由于损伤机制和骨折线形状不同,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三种。其中伸直型最多,占肱骨髁上骨折总数的92%,伸直型可分为尺偏型与桡偏型。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肱骨下段骨折是怎么回事,由于一般主要是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当中的情况多,所以在平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儿童的护理,尽量的不要让儿童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儿童的伤害也是特别严重的。
二、肱骨骨折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
肱骨骨折常发生于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肱骨髁间、肱骨外髁、肱骨内上髁。其中,尤以前三者为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击、挤压、打击及扑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前臂或肘部传至各部位。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容易。根据肩部正位X线片可显示外展骨折或内收骨折类型。还必须有侧位片(穿胸位)了解肱骨头有无旋转、嵌插、前后重叠移位畸形,以便明确有无骨折端向前成角。可分为内收或外展型、伸展型和屈曲型等三个类型。并提示骨折的类型。
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1、肱骨外科颈骨折
局部常出现淤斑,左上臂纵轴叩击时骨折处有锐角,患肢较健侧略短,可出现畸形骨擦音。
2、肱骨干骨折
患臂肿痛较剧烈,有明显的压痛,上臂功能丧失,患者常将前臂依附于胸壁。
3、肱骨髁上骨折
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肘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骨折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三、肱骨骨折的患者有哪些并发症
1、血管损伤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较为少见。一般以腋动脉损伤发生率最高。老年病人由于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较差,较易发生血管损伤。动脉损伤后局部形成膨胀性血肿,疼痛明显。肢体苍白或发绀、皮肤感觉异常。动脉造影可确定血管损伤的部位及性质。
2、臂丛神经损伤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臂丛神经损伤,以腋神经最多受累,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损伤也偶有发生。腋神经损伤时,肩外侧皮肤感觉丧失,但测定三角肌纤维的收缩更为准确、可靠。腋神经损伤时,可采用肌电图观察神经损伤恢复的进程。绝大多数病例在4个月内可恢复功能,如伤后2~3个月仍无恢复迹象时,则可早期进行神经探查。
3、胸部损伤
高能量所致肱骨近端骨折时,常合并多发损伤,应注意除外肋骨骨折、血胸、气胸等。
四、肱骨骨折的患者该如何治疗
肱骨外科颈接近盂肱关节,骨折又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患者,极易因此引起冻结肩,因此仔细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法,保持肩关节一定的活动度,是治疗所必须考虑的。对①无移位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当疼痛减轻后尽早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②外展型骨折: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无需复位,以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并逐步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无嵌插的骨折应行手法整复,随后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3~4周;③内收型骨折:有移位者皆应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及切开两种,并给以适当的外固定或内固定。
1、手法复位外固定
一般需在骨折血肿内麻醉下进行。常用者有:
(1)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
(2)石膏绷带固定患肢取屈肘位,用石膏绷带条环绕肩、肘固定;或者用肩人字石膏固定于上举位2~3周。以后改为其他固定,此法只适用于骨折向前成角难矫正者。
(3)外展支架固定如骨折断端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对位时,可用外展支架固定,并沿肱骨纵轴加用皮肤牵引以控制骨折近端向外成角畸形。此法现已少用。
无论用哪种方法固定,皆需早期开始功能活动,一般4~6周就可酌情去除固定。
2、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1)适应证多数肱骨外科颈骨折可用非手术疗法。以下几种情况考虑手术:①外科颈骨折移位严重,复位后不稳定;手法整复外固定失败者;②50岁以下病人合并肱骨头粉碎骨折;③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有移位并与肩峰下部抵触;④不能复位的骺板骨折分离(肱二头肌长头嵌入);⑤治疗较晚,已不能复位的骨折。
(2)术后当天可起床臂部固定2~4天后,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逐渐练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