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明年壮如虎全靠冬至补这个机会别错过

  随着大雪的结束,12月22号,也就是今天,就是冬至啦~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被测算出来的节气,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这天更是团聚的日子,台湾有童谣唱“冬至吃汤圆,团圆人也圆”,北方则以吃饺子为主。在这合家团圆的时刻,别忘了叮嘱家人们注意身体健康,快来看看冬至该如何养生吧!

  冬至大如年,数九在眼前

  冬至在周代曾作为新年元旦,是个很热闹的日子,直到今天很多地方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后来尽管有了正月春节,但冬至仍被当做一个较大节日,被称为亚岁,有“冬至如大年”的说法。

  数九九

  从冬至开始,每九天称一九。有童谣:“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冻开,七九河边看杨柳,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五防

  防冻疮

  人们开展户外劳作和活动时,如果没有注意到手、脚、耳、脸等部位防寒保暖,冻疮就会自觉“报到”。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差、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也会引起或诱发冻疮,所以大家应及时预防。

  冻疮治疗:(1)取桂枝25g、红花10g、紫苏叶10g、附子10g、荆芥10g、生姜30g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日一剂,连用10日为1疗程。

  (2)取大蒜数瓣捣碎成泥,敷以前发生冻疮的地方,过一昼夜后洗去。三至四天后再敷一次,便能有效的预防冻疮复发。

  (3)取生姜30g放入热灶灰中2分钟后取出趁热用刀切成薄片涂擦患处,每日2次、连用2周,可预防冻疮。

  防呼吸道疾病

  冬至前后天气寒冷,人们主要在室内活动,加之冬季人们习惯于门窗紧闭,室内通风不足,大大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几率。其中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易在集体单位爆发。

  要预防呼吸道疾病,就要注意居室通风,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自我防护,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防心血管疾病

  冬至最显著的天气特征是气温低,人们常常特别关注低温寒冷对健康的影响,殊不知,冷锋过境、阴霾天气、冻雨和降雪等“坏天气”对人体的健康和负面影响也很大。冷锋过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中,心血管病患者对此最为敏感,心脏疾病发作频繁,冬至御寒保暖很重要。

  ①合理的膳食结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多吃豆制品、降低食盐摄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②进补要适度:冬季由于缺乏运动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③合理运动:如,不宜晨练,要适当运动。

  ④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心态平衡;

  ⑤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

  防骨折

  健康老年人在冬季骨折的发生率比其他季节要高出24%。这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均与冬季天气特征有关。冬季由于阳光照射减少等原因,人体内的维生素D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到钙、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骨骼的单位容积内骨组织总量减少,脆性增大,所以稍受轻微的外力作用即可发生骨折。从外部环境方面说,冬季雨雪多,道路积雪、结冰的日子较多,光滑的路面,加上臃肿的穿着和行动的艰难,老年人最容易发生跌倒损伤。

  有一个误区认为冬季穿较多衣物,即使摔倒了也不会有多严重,其实不然。跌倒往往是强大的暴力传导至骨折处导致骨折,主要部位是髋关节、脊椎骨、手腕部等处,最严重的情况就是髋关节骨折。

  防皮肤病

  皮肤瘙痒症

  冬季的天气干燥,皮肤也会干燥,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经常挠抓,易导致皮肤发炎、抓痕,引发湿疹、脱屑、皮肤变薄,甚至细菌感染,多发生在大腿内侧、小腿伸侧及关节周围等处。老年人为多见,干性肤质的人也容易出现,并常在洗澡后出现。

  建议:对于皮肤瘙痒,不要出现瘙痒就想抓挠,平时不要用热水烫洗,洗澡时水温不超过32摄氏度,沐浴时不宜用肥皂等脱脂作用强烈的洗涤剂,避免搓擦;居室空气尽量湿润;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用药物止痒,生活中尽量减少情绪激动。另外,茶叶里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锰,可保护皮肤,提倡每天适量饮茶。

  冬季皮炎

  冬季皮脂腺、汗腺分泌减少,加上空气干燥,皮肤失去水分,皮下末梢神经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皮炎,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更新功能下降,更易患此病。

  建议:对于皮炎,应使用加湿器、养植花草植物调节室内环境湿度,缓解皮肤缺水状况。洗澡不要过勤,水不要太烫,否则都会使皮脂腺汗腺分泌物组成的天然保护膜丢失,皮肤丢失较多水分,少吃虾、蟹、牛肉、羊肉等食物。如果因为某些先天性鱼鳞病、习惯性便秘、糖尿病、胆囊炎等引起的,就要及时就诊。同时,内衣要穿质软、宽松,舒适,纯棉制品最好。

  冬季养生小常识

  1、喝酒不暖身,最好喝生姜红茶

  因为皮肤下的微细血管因酒精而迅速扩张,血液会由于表面扩大而快速降温,所以喝了酒之后反而容易感冒。专家建议,冬季暖身最好喝生姜红茶。因为红茶中的红色色素有提高体温的作用。生姜中的成分具有利尿、发汗的功效。

  2、11点前睡觉是最悭的补药

  最简单、最便宜、也最好的进补是早睡,每天不晚于11点睡觉。专家强调,夜晚之于人体就相当于冬季之于自然,大自然在冬季要休眠,人也要在夜晚睡觉,晚上11点是子时,也就是人体的冬天,睡着了阳气才能藏入身体,醒着阳气浮于体外,这个时候睡觉了,人体的阴、精、气、血、阳气都补了。

  3、早上吃“硬”,晚上喝稀

  这里说的早吃“硬”,其实并不是指口感硬的东西,而是营养丰富、能量较高的食物。早饭吃得好,才能更好地保证一天活动所需的能量。如瘦肉、谷物食品等。但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也得同时考虑食物是否易消化。晚饭后,人的活动量会减少,为了避免食物堆积,应少吃点,并选择好消化的食物,以稀粥为好,肉类、辛辣食物等最好避免。晚餐喝粥还有养胃、安神的作用,推荐老人可以吃些山药粥、莲子粥、红枣粥等。

  4、冬补以温补为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冬要温补,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养生:因人、因地而异。

  5、越冷越喝水

  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冬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更应补充水分。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6、颈部、背部、腹部、脚要重点保暖

  这些部位都是容易导致人们在冬天生病的部位。颈部受凉,会发生头痛、颈部酸疼等;背部受凉,例如现在还睡在凉席上的人,早上起来很多时候都会打喷嚏、鼻塞甚至引起感冒。腹部保暖是女生要做的重点保护工作。避免痛经,避免月经不调,避免受寒不适,腹部温暖是关键;最后脚有着多个穴位,一旦寒冷不适,会导致身体出现条件反射,也出现各种问题。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而冬至更是补阳的最佳时机。现代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煮汤圆、吃年糕的习惯。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