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寒气逼近,古人到底是怎么御寒的

  一、衣物取暖:穷穿麻富穿裘

  寒露来临,预示着气温会越来越冷,寒冷的日子正在渐渐逼近。仅仅是最近的降温就让人受不了,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人们该怎么御寒呢?

  在冬天,御寒衣服必不可少。如今我们常用的棉织品,在明朝才流行开来,明朝前老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

  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观,恐怕连现在的麻袋片都赶不上,水桶妹难以想象此种衣服怎样御寒。

  不过对有钱人来说,情形就不一样了,天冷了,我们穿个裘!

  可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

  鹿裘、羊裘虽然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至少是中产阶级才能穿的起。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像现在古装剧里数不清的人穿白裘,着皮靴是不太可能的,行吧,有钱任性。

  二、古代的地暖和自然取暖方式

  古代的地暖:地炕

  条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贵族有更高级的采暖设备——地炕。

  在房屋的一侧或两侧廊下、檐下挖一数尺深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的烟道在室内地面下往复盘旋,灼热的烟气把大型方砖铺砌的地面烘热,供室内采暖。

  这种方式既无烟气污染,又可免去煤气中毒之虞,热气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内供热十分均匀,嗯,很像现在的地暖呢。

  古代的暖手宝:手炉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就可放在袖子里暖手了,小巧易携带。

  精神驱寒法:九九歌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寒冷的冬天,总要有点盼头,很多古人(特别是老百姓)都会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数过去,来期盼温暖的春天。

  自然的馈赠:温泉

  寒冷的冬天,泡个温泉澡,强身健体又御寒,不过这种方式也大多为帝王家或达官贵人所享有,寻常百姓基本享受不到。

  寻常百姓还是要一点点烧热水,汇到浴盆里洗澡,但是在柴火匮乏的冬天,谁能洗得起热水澡呢?

  三、没有秋裤毛衣的古人该怎么抵御寒冷

  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时以前,贫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两层,就叫“裌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裌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垫上絮类。垫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垫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据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除开垫有丝绵的绵衣,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

  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四、御寒装饰:手套帽子样式多

  北朝玫紫色地刺绣菱格纹手套

  在保暖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作用,也会冷。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绫纹罗,古朴而美貌。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

  盘金绣花鸟眉勒

  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成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普通贫民和士庶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除开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冬天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

  在《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中,“昭君套”是古代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后来也成为一种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饰。

  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朝,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沈从文在书中介绍,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朝,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