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天冷喝酒御寒对吗_认识冬天御寒的误区

  一、喝酒可以御寒吗

  天寒时,人们常常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认为饮酒可以御寒。一般来说,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热量消耗增加,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口腔和咽喉粘膜也出现轻轻颤动。这样,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特别是酒喝多时,可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热量丧失增多,这时胃受酒精的麻醉,功能也明显下降,人体产热功能减弱。御寒一是要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增加热量;二是加强保暖。若是单纯靠饮酒御寒,反倒不耐寒。所以,不宜饮酒御寒。

  喝酒取暖,这是大众认识的一种误区,人们喝酒后有热乎乎的感觉,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加速肌体的代谢,释放出能量。但这是短暂的舒服,随着血管扩张,热量大量丢失后,反而会感到寒冷。

  喝酒可活血、有利关节的说法更是不科学的保健法。因为酒能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对关节的疗效没有意义。

  二、天冷喝酒御寒正确吗

  “喝酒暖身”的说法其实并不科学。人们喝酒后确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酒精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变粗,血液加速流向皮肤。在酒精刺激下,人体肝脏等处储存的血液也会流到身体表面,感到温暖的只是皮肤表皮。

  但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事实上,因身体散热速度加快而消耗的热量,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等酒劲过去,机体贮存的大量热能散发体外,而因为酒精作用,血管不能及时收缩防止血液散发热量,身体御寒能力反而下降,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酒后寒”。

  冬天喝少量酒对身体有益,但过量饮酒除了伤胃外,还会伤害肝脏、增加心脏负担,令血管失去弹性,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后果。

  专家提醒说,饮酒御寒只是一种错觉。酒精中的乙醇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进而会使体温下降。因此,饮酒御寒,不仅起不到御寒功用,反而易使人出现感冒、冻伤等症状。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靠饮酒御寒对老年人更为不利。老年人本来就对体温变化不十分敏感,如因喝酒引起体温中枢调节紊乱,更容易损伤其调温功能。

  大量饮酒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会导致醉酒者昏迷、神志不清。如果是醉倒在室外的严寒中,还会使人出现感冒、冻伤等症状,甚至有冻死的危险。

  御寒,一是要进食有营养、热量高的食物,来帮助身体增加热量;二是加强保暖。若是单纯靠饮酒御寒,反倒不耐寒,所以饮酒御寒是不可取的。由此而生的喝酒可活血、有利关节的说法,更是不科学的,酒能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对关节没有什么意义。

  此外,长期饮酒会加速骨钙的丢失,导致脚软无力、腰背疼痛。经常饮酒会导致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升高,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酒精对消化道的不断刺激,会加重肝病、胃病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患者的病情。长期饮酒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可引起肝硬化并发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喝酒御寒不科学冬季最好的御寒办法是适当增加有营养的食物,多穿衣物,并进行适当体育活动。

  三、如何御寒最正确

  吃科学饮食抵御寒冷

  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湿润,成为抵挡细菌的重要防线。正确的方法是每天给宝宝喝白开水,同时必须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一些清润的水果,如莲子,百合,梨子等,在干燥、寒冷的冬天喂给宝宝吃也能很好的保证水分的摄入。

  好的奶粉里面所含的dha、胆碱含量很高,对宝宝大脑发育智力提高很好;富含碘、铁等矿物元素,这些都能够促进宝宝身体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转化成能量抵御寒冷。

  比较大的宝宝还需要注意添加辅食。粥是特别适合宝宝的食物,宝宝肠胃功能弱,而因为熬煮的时间长,粥里的营养物质析出充分,所以粥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被吸收。寒冬喝热粥,特别有利于宝宝吸取热量和营养。

  除了腊月里常吃的“腊八粥”以外,对于宝宝来说,绿豆粥、山药粥、肉沫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也很适宜。对于已经有咀嚼能力的宝宝来说,还可以适当在宝宝的稀饭中添加一些小肉屑,让宝宝能够补充到足够的热量。

  穿寒冬天气穿衣有学问

  讲真,天寒地冻,穿好衣服很关键!

  根据医师结论:气温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温度,控制在26℃,是孩子最舒服的穿衣状况,不会着凉打喷嚏,也不会动一动就出汗。

  据测量,每件衣服能增加的温度,大约在:厚羽绒服9℃,薄款羽绒服6℃,稍厚弹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绒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

  当然,这个公式只是提供一个数据参考,具体穿什么穿多少,还是要以自己的身体感受决定。

  1、根据宝宝背部冷热决定穿衣。由于宝宝的温控神经尚未发育完善,加上四肢长时间暴露在外,他的身体的冷热情况较难通过四肢表现出来。因此,摸宝宝小手来感受宝宝冷热是不适当的。妈妈可以时常用手摸摸宝宝的背部,确认他有没有出汗,这是衡量宝宝穿着是否合适的好办法。

  2、一件厚衣不如几件薄衣。有些家长会挑选厚厚的衣物给宝宝穿,但其实厚衣服的保暖程度不如几件薄衣服叠加。由衣物保暖性的叠加效果来看,家长最好不要让宝宝穿太厚的衣服,而是多穿几件薄衣服,这样衣服与衣服之间会形成隔绝冷空气层,达到保暖作用。

  3、注意穿衣环境。由于小宝宝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因此家长在给宝宝换衣服时,最好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就将宝宝宽衣解带,因为宝宝无法适应忽然袭来的冰冷空气;最好先布置一个温暖的更衣空间,例如开暖气将室内温度调高,然后再给宝宝脱衣,以免宝宝猛然接触冷空气而着凉。

  住通风换气预防感冒

  很多人冬天喜欢采取紧闭门窗的方式,抵挡寒意。但是长期的密闭环境不利于空气流通,病毒、细菌容易滋长,疾病也易交叉感染,冬季是宝宝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即使是气温很低的天气,每天早晚也应打开门窗半个小时,让空气交换流通。

  有些家长喜欢把室内暖气温度调得很高。但是其实18~22℃是适宜的室内温度。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宝宝户外活动时呼吸道会受不了冷空气的刺激。室内温度过高,另一个结果就是室内湿度过低。湿度低,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能力降低,对病毒细菌的抵御能力降低,易患呼吸道感染。

  冬季室内湿度保持在45%—55%是比较适宜的,家长可以买个湿度计挂在家里,时刻能观察到室内湿度。加湿器是保持室内适宜湿度的理想电器,对婴儿没有伤害,但要放在婴儿碰不到的地方。

  宝宝在寒冬的防寒措施主要就在吃、穿、住这几方面入手,这面里包括了大大小小的很多细节问题,一不留神就会有所忽略。寒潮并不可怕,做好相应的御寒措施,相信宝宝们一定能够健康地度过寒冬。

  四、御寒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经常戴口罩

  在寒冷天里,很多人习惯戴口罩。其实,鼻黏膜里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组织,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对吸入的冷空气有加温作用。鼻腔管道十分曲折,能对冷空气进行加热,经过鼻子时,会对鼻子健康会不利。

  误区二、蒙头睡觉

  有些人习惯把自己的头蒙在被窝里睡觉,感觉上暂时可能会暖和些,但是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所以蒙头大睡后,经常会感到昏昏沉沉的,全身疲乏无力。

  误区三、衣服穿厚才保暖

  寒气逼人的冬季,有的人为了保温防寒,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实,这只是片面的。因为衣服本身不产热,只起到隔离的作用,使得衣服与肌体、衣服与衣服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使人体的热量得以保存,从而感觉到温暖。另外,冬季最宜吃火锅如穿衣过多过厚,则由于热量大,会使皮肤血管扩张,流向皮肤的血流增多,从而增加了散热。这样,反而降低了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误区四、手脚冰冻用火烤

  冬天手脚长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此时,要是马上用火烘烤会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缩力,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动脉瘀血、渗透压增强,局部易瘀血。轻的形成冻疮,重的造成组织坏死。所以,冰冻的手脚只能轻轻揉擦,使其慢慢恢复正常温度。吸进的冷空气进入肺部之后,一般已接近体温。戴口罩防寒,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都得不到锻炼,抗病能力会下降,反而容易感冒或者得鼻炎。

  误区五、常吃火锅保暖

  冬季很多人都喜欢吃火锅。然而,火锅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宜。冬季气候干燥,火锅调料又偏于温热,如畏寒明显尤其是四肢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属中医阳虚者,吃火锅较宜。如有口干舌燥、自汗盗汗、动辄气促、午后升火、手足心易热、舌质红或偏红、大便干结等属中医气阴两虚者,应少食或不食火锅。高血压、胃病患者不宜食辣。

  误区六、饮酒御寒

  饮酒后有浑身发热的感觉,这是酒精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结果。酒劲过后,因大量热能散出体外,反而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导致酒后寒。

  误区七、空调温高好暖和

  为了在室内享受温暖,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将空调的温度调至27℃或以上,使得室内温度如同春夏之交,的确使人感觉十分舒适。但长期在空调环境中的人易患空调综合征。具体表现为鼻塞、口干、咽喉干燥、头疼、免疫功能下降等。室内外温差太大,极易患感冒;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容易发生中风、心肌梗塞、面神经瘫痪,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