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也分好坏?71万人研究:多吃一类蛋白,可降低死亡风险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足以说明我们对饮食的重视程度。但在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疾病上——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我们的表现却并不好。
据《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19》,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达到3.30亿,相当于每4个人就有1个患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柳叶刀》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人第一大死因是脑卒中,之后才是癌症。
用饮食“拯救”心血管,现在还没到“自暴自弃”的时候!
一、BMJ:常吃植物蛋白,延寿、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0年7月,国际顶尖期刊《BMJ》杂志发表了饮食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这项研究持续了32年,参与人数达到了715128人。研究发现,摄入总蛋白与所有病因死亡率较低的风险相关,每天从植物蛋白中获取3%的额外能量,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
植物蛋白比动物蛋白更易于消化,高硫氨基酸的含量更低,因此更有利于控制血脂浓度,降低某些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风险。这意味着,用植物蛋白代替部分动物蛋白,可能会延长患者寿命。
二、饮食质量低,死亡风险增加
同样是在2020年,《BMJ》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食用营养质量低的食物,会导致死亡率提高,尤其
提高消化系统相关癌症、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的
发生风险。
欧洲跨国研究团队分析了10个国家超过50万成年人的日常饮食情况,持续调查超过17年,数据表明,饮食营养质量较低的成年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7%,具体为癌症风险增加8%,循环系统疾病风险增加4%,呼吸系统疾病风险增加39%,消化系统疾病风险增加22%。
这说明,营养均衡的膳食摄入,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三、适合中国人的膳食建议
上述两项研究,我们可以简单总结成2句话:多吃植物蛋白少吃肉,吃得多不如吃得好。这与我们的日常饮食观念不谋而合。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对于饮食的摄入,合理和均衡最关键。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食物的摄入不能单一,要多样化。谷薯类、蔬果、肉蛋奶、坚果等,一天摄入的食物至少要达到12种以上,一周要达到25种以上。
在主食中,谷薯类食物要逐渐取代营养单一、含糖量高的精细化主粮。谷薯类食物就是粗粮,不但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还能保证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每天保证250-400克的谷薯类食物摄入量,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要达到50-150克,薯类达到50-100克。
作为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主食要占到总摄入量的50%以上。
2、多吃蔬菜水果、奶类、豆类
除了主食,还要保证其他食物的摄入。蔬果、奶类、豆类食物,保证了膳食纤维及各种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还能提供优质的植物蛋白。
蔬菜的每日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尤其是深色蔬菜,至少要占一半。其次,水果的每日摄入量也要达到200-350克,奶制品的每日摄入量要达到300克,豆制品的每日摄入量要达到25克以上。同时,还可使用少量坚果。
3、鱼禽蛋肉,适量摄入
有饭有菜,还得有肉。
肉类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的良好来源,但不能过度摄入,否则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肉类主要选择鱼类和禽类,这些白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禽类要多吃脂肪含量低的瘦肉。每周水产品摄入量维持在280-520克左右,禽肉类摄入量维持在280-520克,蛋类摄入量维持在280-350克之间。
每天的总摄入量维持在120-200克即可。
4、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除了要吃好之外,还得注意身体的运动。指南建议,每周至少要进行5天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要达到呼吸加快、明显出汗的效果,一周运动时长达到150分钟以上。
低强度活动可以每天做,比如步行达到6000步。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同时也可以预防肌肉流失以及颈椎问题,而且还能控制体重,减少疾病风险。
长期保持饮食合理、运动有度的良好习惯,对于降低疾病风险、延长寿命是非常有益的,你学会了吗?
参考资料:
[1]Dietaryintakeoftotal,animal,andplantproteinsandriskofallcause,cardiovascular,andcancermortality:systematicreviewanddose-responsemeta-analysisofprospectivecohortstudies
BMJ2020;370doi:https:/doi。org/10.1136/bmj。m2412
[2]于春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C]/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201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