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鳕鱼”,你真的吃过鳕鱼吗?
提起鳕鱼,你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觉得有点洋气?如果是个文艺吃货,那超市里价格不菲薄薄一片的银鳕鱼你一定不陌生。如果是个普通吃货,麦当劳的鳕鱼条和鳕鱼汉堡你应该吃过。如果是个好学生,初中英语课本里那个著名的小吃FISH&CHIPS你也许知道里面的Fish就是鳕鱼。而如果是个药品说明书控,你可能发现过有些鱼肝油是用鳕鱼肝制成的。
而最近,一则家乐福超市用可能导致腹泻的“油鱼”冒充鳕鱼的消息,更是让更多人注意到了鳕鱼这种洋气的吃食,大家开始纷纷自问,我吃的那个,真的是鳕鱼吗?答案很可能让你惊讶——你虽然吃过很多“鳕鱼”,但实际上你可能从未吃过鳕鱼。
先来看一张图:清晰明了
再来细细分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鳕鱼这个名字,实在是烂大街了。圆鳕、扁鳕,只是胖瘦有别?蓝鳕、黑鳕、白鳕、银鳕,只是颜色不同?大西洋鳕鱼、阿拉斯加鳕鱼、冰岛鳕鱼、南极鳕鱼,只是产地各异?
鱼类里有鳕形目,鳕形目里有鳕科,鳕科里有鳕属。虽然很多食物都叫“鳕鱼”,但实则各有独特血统,比如图中的这四种“鳕鱼”切片。图片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分别为太平洋鳕鱼,狭鳕,无须鳕,以及“油鱼”。
鳕科鳕属,真鳕鱼
既然很多人对待食物的要求是血统纯正,对鳕鱼,咱也得正本清源一下。鱼类里面有个鳕形目,鳕形目里有个鳕科,鳕科里有个鳕属,鳕属里有三种。这三种分别是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格陵兰鳕鱼(Gadus ogac)和太平洋鳕鱼(Gadus macrocephalus)。只有这三种,才能称得上纯正的鳕鱼。
这三种鱼里,故事最多的要数大西洋鳕鱼。这种鱼生活在大西洋北部,是一种冷水鱼,最大可以长到近两米长,一两百斤重。鳕鱼肉质细嫩(也意味着它的肉味清淡,这点不为我国传统大厨所喜),体型大,产量又很可观——有说法在鳕鱼鱼讯的时候,人们可以踩着它们的背在海面行走。所以从维京时代开始,北欧的渔夫们就开始成规模的捕捞大西洋鳕鱼。鳕鱼干和咸鳕鱼一度是北欧和北美的重要贸易商品。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个半岛叫鳕鱼角Cod Cape,就是早年间鳕鱼商人命名的,而著名的波士顿茶党中,不乏“鳕鱼新贵”的身影。
19世纪,制冷技术的发展使得海上的渔获可以不再以干巴巴的状态到达人们的餐桌。19世纪中叶,炸鳕鱼配薯条成了新兴且忙碌的英国工人阶级钟爱的快餐食品。到了20世纪,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大,捕捞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时候北欧的渔民们发现,鳕鱼居然不够捕了!最着急的莫过于冰岛人,这个孤悬在北海上的小岛国当时经济严重依赖捕鳕业,而此时,包括英国在内的邻国渔民已经把捕鳕船开到了自家附近。为了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冰岛政府连续修改法律扩展自己的管辖海域。不把弹丸冰岛放在眼里的英国人决定无视这些规定。两国海军为此多次发生互相炮击的事件,在冷战的大舞台上,同为北约成员国的冰岛和英国居然上演全武行,一场鳕鱼争夺战打了二十多年,最终在北约的调停下,英国接受了冰岛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今天,这一概念已经成了国际通则。
在大西洋的对岸,虽然没有打仗,但是渔民们同样感受到了压力。因为他们突然发现鳕鱼的数量正在锐减。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70年开始,全球大西洋鳕鱼的渔获量已经下降了70%。为此,这种鱼摇身变成了濒危鱼种。不过最近的研究发现,一度被人们认为很悲观的大西洋鳕鱼种群数量正在恢复。目前大西洋鳕鱼的年捕捞量在80万吨上下,而它的价格并不高,2011年,加工过的去骨鱼肉价格在每千克4-6美元左右。我国海域并没有大西洋鳕鱼,而中国却是欧洲市场最大的大西洋鳕鱼产品供应商。原因是俄罗斯等鳕鱼捕捞大国纷纷将渔获在运至中国港口,凭借着我国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我国再加工的鳕鱼产品得以行销世界。
与响当当的大西洋鳕鱼相比,太平洋鳕鱼的名气可就没这么大了。虽然太平洋鳕鱼个头普遍比大西洋鳕鱼小,但外形看上去跟大西洋鳕鱼没什么差别,口感也难分伯仲,由于太平洋沿岸国家没有欧洲那样的鳕鱼情结,所以它一直比较默默无闻。我国的黄渤海也是太平洋鳕鱼的产地,每年的渔获量也相当不低,然而沿海居民对它却一直不太感冒。我居住的胶东地区管太平洋鳕鱼叫大头腥,人们历来将其归入中下级别的海鲜,一个多月前,烟台市场上价格只有十四五元一斤。而更多的太平洋鳕鱼被用来制成冷冻鱼片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另外一种真鳕鱼——格陵兰鳕鱼由于产量少,在市场上鲜有露面。
要辨认这三种鳕鱼,可能有点难度,但是把它们与其他鱼区分开一点都不难——这三种真正的鳕鱼都是大头大嘴胖肚子,身体侧面长着明显的侧线,最显眼的是它们下巴上都长着一根胡须。不过,这些辨别方法可能缺乏操作意义,因为你在市面上见到它们时,这些家伙基本都是身首异处、被剥了皮抽了骨头、甚至是打成肉浆的。
与图中的太平洋鳕鱼一样,来自鳕属的三种鳕鱼都是大头大嘴胖肚子。不过,一旦这些家伙被剥皮抽骨头出现在市场上,即使是上图中与鳕鱼进行亲切对话的本文作者@瘦驼,也未必能准确辨认出来。
沾边的“鳕鱼”
如果只允许鳕属的鱼类叫鳕鱼,那麦当劳和汉堡王的鳕鱼产品就变成了欺诈,因为,那些鱼肉根本不是大西洋、太平洋或者格陵兰鳕鱼身上的。但是稍稍把这个名号的发放范围扩大一点,延伸到鳕科,那就没问题了。其实那些“鳕鱼”,是狭鳕属黄线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的肉。你也许没听过它,但这种鱼还有另外两个常用名——阿拉斯加鳕鱼和明太鱼,在英文里它被称作Pollock,跟那位爱泼颜料的画家同名。由于韩流入侵,明太鱼这个名字很有成为黄线狭鳕的大名的趋势。
黄线狭鳕看上去像是剃了胡子瘦了身的真鳕鱼。在国际水产品市场上这种鱼的名头比三种真鳕鱼大得多,它是目前全球商业捕捞规模第二大的鱼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2008年全球共捕捞了270万吨黄线狭鳕。其中大部分都被做成了碎肉和肉浆,而在进入我们口腔之前,它是以“鳕鱼肉饼”或者蟹棒的形态存在的。你没看错,那些红白相间的蟹肉棒里大部分是狭鳕碎肉,红色是染上去的。
麦当劳和汉堡王的鳕鱼产品,其实是来自狭鳕属的黄线狭鳕鱼肉。从外观上看,黄线狭鳕像是剃了胡子瘦了身的真鳕鱼。
如果再宽容一点,把鳕形目的鱼都叫做鳕鱼,那市面上又会多出不少鳕鱼制品。因为鳕形目下的无须鳕科Melanonidae里还有十几种重要的商业鱼类,虽然产量没有黄线狭鳕那么多,但是也为市场贡献了大量的冷冻鱼肉和鱼碎肉。有时候这些肉被商家客气的称作无须鳕,或者白鳕,而在英文里它被称作Hake或者Whiting。无须鳕肉里脂肪含量比三种真鳕鱼高,所以据说口感更好些。
如果我们对标准再宽容些,来自鳕形目无须鳕科的鱼类,同样有机会与“鳕鱼”挂上钩。
但不论是黄线狭鳕还是无须鳕,价格都比真正的鳕鱼更便宜。
高档“李鬼”
按说这李逵是李逵,李鬼是李鬼,冒牌的怎么也拼不过真货。可这话放在鳕鱼身上就不成立了。因为“鳕鱼”在人们心目中的高贵洋气的定位,实际上是两个冒牌货给打拼出来的。其一是冰岛鳕鱼,或者叫扁鳕。这个冒牌的真的假得有点离谱,特别是如果把它的活体或者全尸摆给你看的时候。之所以叫扁鳕,是因为市面上见到的这种鱼的切片是侧扁的。当然是扁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比目鱼。我们能见到的大部分这种“冰岛鳕鱼”实际上是狭鳞庸鲽(Hippoglossus stenolepis),又叫太平洋大比目鱼。它真是大啊,足能长到2.5米长。你可能要奇怪了,既然是太平洋大比目鱼,自然是生活在太平洋里了,跟冰岛那个大西洋岛国有啥关系?的确,狭鳞庸鲽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深水里。而它实际上也是个替代品,它替代的对象是庸鲽(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这是狭鳞庸鲽在北大西洋的亲戚。庸鲽更大,成熟的雄性能有近5米长,300多千克重,是现存最大的比目鱼。人们最早发现这种鱼味美,于是开始商业捕捞,直至将其捞成濒危。这才把渔网转向它的太平洋小兄弟。这才有了一种产在太平洋的比目鱼会被叫做冰岛鳕鱼的怪事。狭鳞庸鲽的价格在每千克15美元左右,比龙虾还贵算是高档货。在英语世界里,它也不会跟鳕鱼混淆,它的英文俗名是Halibut。
我们见到的大部分“冰岛鳕鱼”,实际上就是产自太平洋的狭鳞庸鲽。这种体型巨大的比目鱼,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切片是侧扁的。
要说鳕鱼知名度的提升,很大程度要感谢下面这位——裸头鱼(Anoplopoma fimbria),它更响亮的名字叫银鳕鱼,化名还有黑鳕和蓝鳕。同狭鳞庸鲽一样,它同样连鳕形目的大门都没进,分类上裸头鱼属于鲉形目黑鲉科裸头鱼属。裸头鱼的主产地也在太平洋北部,全世界大部分裸头鱼都在阿拉斯加上岸加工。而这种鱼最大的消费市场并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每年全美国捕获的近一万吨裸头鱼中90%被用来出口,其中又有80%进入日本市场。裸头鱼的肉质较鳕鱼更为细腻,是高档寿司店的常备品。在美国,它也是鳕鱼的李鬼,美国人有时候叫它Blue Cod——蓝鳕。2011年阿拉斯加离岸的冰冻裸头鱼切片价格约为每千克18美元,约合50块人民币一斤,算是价格相当昂贵的水产品了。我国虽然不是裸头鱼的传统消费国,近些年进口量也在迅速攀升,其中2011年我国进口了1000吨阿拉斯加裸头鱼。从某种程度上说,裸头鱼也就是所谓银鳕鱼,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鳕鱼的真正形象。
鳕鱼知名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连鳕形目大门都没进的裸头鱼。从某种程度上说,裸头鱼,即所谓银鳕鱼,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鳕鱼的真正形象。
仿冒李鬼的李鬼
李鬼的名气如此之大,就怪不得有人要仿冒它了。说到这里,大家最关心的演员才刚刚登场——所谓的“油鱼”。一般来说,可能仿冒鳕鱼(实际上是裸头鱼),又很多油的,是两种叫做蛇鲭(qīng)的鱼——异鳞蛇鲭(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和棘鳞蛇鲭(Ruvettus pretiosus)。这两个李鬼就更鬼的没边了,前面的庸鲽或者裸头鱼好歹还是冷水鱼,而这两位则是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洋里的深水鱼。其实在欧美,这种被称作Escolar或者Oilfish的鱼并不是鳕鱼的李鬼,而是金枪鱼的李鬼,在那里,它偶尔会被奸商称作white tuna,也就是白色金枪鱼。
蛇鲭,也就是最近引发巨大关注的“油鱼”。左为棘鳞蛇鲭的切片鱼肉,右为异鳞蛇鲭。
之所以说“油鱼”很“油”,是因为它们体内肌肉和骨骼含有近20%的油脂,其中又以一种被称作蜡酯的物质为多。这些蜡酯来自于蛇鲭的食物,也就是各种小鱼,同时对于维持它们的身体机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却不能消化这种物质。人若是不能消化一种东西,只好原样把它再排出来——可以润肠通便的纤维素就是这样的。而这种蜡酯不但不能被消化,还是油质的。所以如果一次摄入过多的话,就有可能会引起腹泻。这是官样的说法,私下里我会告诉你,如果你吃了挺多的这两种鱼,请谨慎放屁,以及,随身多带一套内外裤。除了腹泻,它还可能造成腹痛、恶心和呕吐,这些症状都是一过性的,不会对你造成除了尊严之外的永久性伤害。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蛇鲭蜡酯这样敏感,有的人就吃了没事儿。目前国际市场上这两种鱼的价格相当或者稍稍高于真鳕鱼,大约是每千克5美元。
这就让人纠结了,这二位的卖相、口感乃至营养都不错,经检验还是一种汞含量很低的鱼类,而且便宜,可就是这可能让人大出洋相实在是有点过分。因此,有的国家,比如日本和意大利,就明令禁止这两种鱼的进口;另一些国家,比如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我国,以及大部分东南亚国家,不限制这种鱼的贸易和食用。还有的国家,比如美国,曾经禁止过这种鱼的进口(1990年),而后又解除了贸易限制。更主流的做法是允许食用,但必须经过包装;包装的标签上必须详细列出其商品名和学名,不得与其他鱼类混淆;还要在包装上提示食用的风险和后果,并给出食用建议(通常建议首次食用量不超过6盎司,也就是大约三两)。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瑞典、丹麦和我国香港地区都是这样做的。
名字,名字是一切的源头
说了这么多,焦点的问题肯定是——怎么分辨?这还真是一件难事,正如前面看到的,如果市场和餐桌上的是一条完整的鱼,区分这些形形色色的“鳕鱼”还不太难,但是一旦把它们去了头,切成片,甚至剁碎,那就几乎无法直接用感官加以区分了。据说有的建议是某种鱼和某种鱼口感不一样,这其实很容易被鱼的个体差异、鱼肉的部位差异,更重要的是被烹饪方法和水平的差异掩盖,变得不靠谱。为此,科学家们正在推广食品,特别是渔获的DNA条码识别系统,通过检测某种水产品的特征DNA来确定它们的身份。我国的科学家们也在做同样的工作,只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工程很难覆盖城乡每个有水产品的角落。
正在推广的DNA条码识别系统,这一手段试图通过检测某种水产品的特征DNA来确定身份。借助这项技术确定唯一的商品名,人们能有效避免对水产品的混淆。
作为一个生物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最让我头疼的一件事莫过命名——一物多名,多物一名实在是太常见了。而全部推广拉丁文学名,生活可操作性又几乎为零。为此,有必要对那些商业使用规模较大的动植物,借助DNA条码技术确定唯一的商品名,以防人们刻意或者无意的混淆。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工作,如果能实现,鳕鱼的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