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吃过鱼生都得检查是否患有肝吸虫

  “我两年前吃过一次鱼生,要不要查一下肝吸虫?”

  近日,中山阜沙镇在一次为老年人提供的免费体检中,居然查出有三成老人患有肝吸虫病,这条消息引起很多市民的关注和担忧。对此,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郭文指出,只要是吃过淡水鱼生,不管有没有明显症状,不管是多久前吃过的,都应该抽血查一下肝吸虫抗体。

  没吃过鱼生也可能感染肝吸虫

  “最近接诊了好几个病例,都是只吃过一次鱼生,体检却查出肝吸虫。”郭文说,以往人们都有一种看法,认为经常吃鱼生才会患肝吸虫,其实不然,在肝吸虫患者中,有2%其实从未吃过鱼生,有的家庭主妇或鱼贩可能只是处理过生鱼,砧板生熟食混用,最后就染上了肝吸虫。

  郭文说,关于吃鱼生的害处,宣传力度一直在加强,可很多广东人就是不重视。从前年年底开始,广州明令禁止吃淡水鱼生,但有些餐馆偏要偷偷做。“比较好的是,以前体检都不查肝吸虫的,最近两年,很多单位把肝吸虫也列入了体检项目。”最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吸虫门诊就连续接诊几位30~40岁之间的患者,都是体检查出患肝吸虫病,看到体检结果后这些患者的第一反应都是觉得不可思议,“只跟朋友吃过一次鱼生,居然就‘中了招’!”

  七成患者急性期无明显症状

  据悉,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引起的一种疾病,患者多因进食了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受感染。其传染途径是:感染者的粪便进入池水中,被淡水鱼虾吸食,鱼虾体内就会残留肝吸虫卵,健康人一旦进食这种“鱼生”或未煮熟的鱼虾之后,就非常容易感染。

  郭文指出,肝吸虫本身其实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肝吸虫寄生在胆管附近,其排泄物会刺激胆囊黏膜,也可阻塞胆管,从而形成胆结石、慢性胆囊炎等。如果长期不理睬,最终还可能诱发肝硬化、胆癌、肝癌等等。

  染上肝吸虫病之后,有些患者一个月左右会出现肝吸虫急性发作。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腹泻,3~4日后出现高烧,继而出现肝肿大,以左叶肿大为主。检查可见肝区触痛、黄疸、荨麻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但是,郭文指出,在肝吸虫感染者中,只有约30%的患者会有急性期症状,其余70%都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但是,没有症状不意味着肝吸虫“偃旗息鼓”,相反,肝吸虫会躲在胆道内暗中破坏胆囊、肝脏。不少患者可能几年后才慢慢出现不适,最常见为消化道症状,如胃口差,恶心,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隐痛、腹泻或便秘,莫名消瘦并常感到疲倦,有些重症患儿可影响到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出现侏儒症。“有些甚至患了肝硬化,倒过来追查原因,才发现是肝吸虫引起的。”

  查血和大便可确诊肝吸虫

  至于确诊肝吸虫,最常见的是查血和查大便。“查大便不一定能找到肝吸虫虫卵,一般来说,查血找抗体基本就能确诊了!”郭文说,只要查出血液中肝吸虫抗体呈阳性,98%以上可确诊,只有极少数患者是假阳性。

  “建议所有吃过淡水鱼生的市民都应做肝吸虫的排查!”郭文提醒说,肝吸虫未引起胆囊、肝脏严重损害的时候,其实是很好治疗的,一般口服两天药物,97%的患者可消灭体内肝吸虫,而另外3%再服药治疗,也是可以治好的。

  需要注意的是,肝吸虫患者治疗好之后,千万别再吃鱼生了,因为感染一次肝吸虫,不可能产生免疫力,以后再吃照样会感染!

  如何预防肝吸虫?

  提醒1:

  不吃淡水鱼生避免“虫从口入”

  专家表示,要避免肝吸虫病的发生,关键在预防。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淡水鱼生、虾生,避免“虫从口入”。此外,处理鱼生的工具也要有讲究,如果砧板和刀都是分开用来切淡水、深水鱼的话,那感染肝吸虫病的几率就很少;反之,如果是两类鱼共用一套砧板、刀,那么感染的几率就大了。另外,即使有一套深海鱼生专用的砧板和刀具,如果吃鱼生的配菜如姜丝、葱丝等是用切过淡水鱼生的砧板、刀具来切的话,同样也会增加感染疾病的几率。因此,一定要注意把切鱼、虾的砧板、菜刀和其他器皿生熟分开洗净,防止交叉污染。

  提醒2:

  酱料白酒并不能消灭虫卵

  不少爱吃“鱼生”的食客,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用酱料、醋拌过的生鱼片,其中的寄生虫卵已经被杀死。对此,郭文纠正说,其实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是肝吸虫的囊蚴期,它对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强。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都不易杀死在鱼肉中的囊蚴,就是把厚度约2~3mm的鱼片投入90℃热水中,也要经3秒钟才能将囊蚴杀死。如果煮大鱼时,即使加热到80℃煮一小时,其中的囊蚴仍能存活。因此,吃用酱料拌过的生鱼片,或打边炉时生鱼片煮的时间不足,都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有可能染上肝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