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肘肉有掌故
天福酱肘子
居住北京的人一提起吃酱肉,自然会马上想到天福号酱肘子。在200多年前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具有独特风味,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当时,清乾隆3年(1738年)时,一位姓刘的山东人来到北京,在西单牌楼旁边摆了个肉摊。刘师傅有一手烹煮熟肉的好手艺。不久他结识了一位山西人,两个人合伙,一人出资,一人掌灶,便在西单牌楼把角路东开了“天福号”肉铺。不久因山西人不懂经营,便撤出股份。天福号就由刘掌柜独资经营了。
据说,有一天轮到刘师傅的儿子看锅,因为疲倦竟睡着了,当他醒来时,肉已塌烂锅中,只剩点稠汁,快要粘锅了。起出锅来,肉已软烂如泥,重新另做,已来不及了,又怕第二天没有卖的,他就把煮好的肘子花放凉以后,绷在盘里(肘子放在盘里,涂以原汁,把酱肘子绷紧)。恰好这一天,有一位刑部官员来买肘子,回家一尝,觉得肉皮油亮,红中透紫,肥肉不腻,瘦肉不柴。无论是皮是肉,都那么熟烂香嫩,不咸不淡,味道绝佳。第二天,他又特意到天福号来,指名买这种酱肘花,并百般赞赏。从此,天福号就沿用此法煮制,由于火候到家,味道绝美,从此名声大振,又有人给题了“味压江南”4个大字。食者口碑,传来传去,天福号酱肘子之名,传到宫中,慈禧太后也听说了,差人买回去一尝,果然名不虚传,别具风味,她传旨御膳房,让天福号按日送入宫中,自此以后,天福号就以酱肘子得名了。
天福号酱肘子用精细筛选肉满膘肥的猪肘子,入锅前拨净细毛,反复刷洗。每50kg配以大盐2kg、桂皮100g、生姜250g、大料50g、糖色400g、料酒400g、花椒50g,入锅加适量水,旺火煮1小时,把油煮出来之后,取出肘肉,用凉水冲洗,再把锅内的浮油撇出,将煮好的汤过两次箩,把锅底的肉渣捞净,再把已煮过一次的肘肉放在原汤里,用更旺的火再煮4小时,然后再用微火焖1小时。肘肉经过长时间的煮和焖,汤已成汁,煮出来的油也渗入肉内。这时,一阵阵肘肉鲜香,冒出锅来,酱肘子就这样制成了。
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是陕西大荔(古称同州)一带的地方名菜,人们每逢过年或宴宾都必备此菜。
“带把肘子”始于明朝弘治年间。当时同州城里某饭馆有位名厨师李玉山,烹调技艺精湛,远近闻名。这年8月,新任州官要做50大寿,衙门管家来饭馆传李玉山到府内做菜,李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看到这州官搜刮民财十分刻薄,心中不愤,便托辞回绝。不久,陕西抚台郑时来同州巡视,地方官为了拍马抚台,又差人传李到府内做菜,李本想再次回绝,但被正在店里吃酒的尉能劝住了。(尉能曾做过光禄大夫,专管皇家国宴事宜,因为官耿直厌弃官场而告老回乡的。)李玉山不解地问:“你为何要我应承此事?”尉能献计说:“我深知抚台的为人,今日你去必须如此那般……”李连声称赞,欣然前往同州衙府。
同州府的管家何三,因上次被李玉山回绝,不免怀恨在心,这次见李玉山来了,便不怀好意地随便买了些带骨的肉交给李,限定时间要他做好,岂知李见了带骨肉正合心意,进了厨房刀勺起舞,不一会儿李玉山就用它烧制了一道菜:上面是肉,下面是几根骨头,抚台看后便问:“这叫什么菜?”地方官一看,大吃一惊,急忙传唤李玉山问罪。李面不改色地答道:“抚台大人有所不知,我们州老爷不但吃肉,连骨头也吃的!”郑抚台原是一位清官,听了李的回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不等州官发作,就赏了李玉山10两银子放他回去。第二天郑抚台便亲自到李玉山的饭馆查访了地方官的罪恶,回去严惩了当地的州官,百姓们个个拍手称快。郑抚台到李的饭馆访查时曾问李玉山那道菜叫什么名字,李说:“因脚爪似把柄,叫做带把肘子”。从此“带把肘子”便成了陕西大荔当地筵席上的一道必备名菜,一直流传至今。
怎样才能做好这道名菜?
首先精选带脚爪猪前肘1只(1250g左右)刮洗干净,肘头朝外,肘把(脚爪)朝里,肘皮朝下,放在砧板上,用刀沿着腿骨将皮剖开,剔去腿骨两边的肉(三面离骨),底部骨头与肉相连,使骨头露出。然后将两节腿骨由中间用刀背砸断,入汤锅煮至七成熟捞出,用净布揩净水,趁热用红酱油涂抹肉皮。取蒸盆1个,盆底放入八角3粒、桂皮5g,先将肘把的骱骨用手拉断,不伤外皮,再将肘子皮朝下装进蒸盆内,将肘把贴住盆边窝着装盆,成圆形,撒入精盐少许,用净纱布盖在肉上,再将甜面酱50g、葱75g、红豆腐乳1块、红酱油35g、白酱油25g、绍酒25g、姜末5g、蒜皮50g在纱布上抹开,上笼用旺火蒸3小时左右,至烂取出,揭去纱布,把肘子放入盘中,拣去八角。上桌时另带葱段和甜面酱各一碟,成菜肘肉酥烂不腻,肘皮胶黏软糯,香醇味美,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