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习惯的煮饭方法能吃进砒霜?扯淡!
最近,有篇文章悄悄在长辈们的朋友圈传起来了,“BBC警告:中国人最习惯的煮饭方法,竟然会吃进最多砒霜”。从这夸张而且容易引起恐慌的标题来看,这太像一条假新闻了,吃货妹差点都没点进去看。然而,由于标题称是“BBC警告”的,看上去好像比一些野鸡机构要靠谱点,所以最终我还是看了一下。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这么个事,最近,在BBC电视节目Trust Me,Im A Doctor(相信我,我是医生)中,来自北爱尔兰女王大学的Michael Mosley博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烹饪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大米中的砷含量。
为此,他对比了三种方法煮米饭的方法:
第一种:两杯水煮一杯米,把水与米留在锅里或电锅煮至所有水分干透。
第二种:五杯水煮一杯米,当米饭煮熟后,把多余的水分倒出。
第三种:将一杯米用水浸隔夜,第二天把水倒掉,然后用第二种方法煮熟。
从实验方法上来看,第一种就是咱们中国人最常用的煮米饭方法,而第二、第三种,是想想都觉得米饭会很难吃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法煮熟的米饭中,砷残留物最多。相比之下,第二种方法煮熟的米饭,砷残留物减少至43%。而最后一种方法煮出来的米饭,砷残留物减少至18%。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用的煮饭方法,砷的残留量会高一点,而经过“又泡又煮”的方法做出来的(xi)米饭,砷的残留量相对来说少一些。
这个实验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经过过度解读后,就变的十分夸张了!“BBC警告,中国人最习惯的煮饭方法,竟然会吃进最多砒霜”。看看,BBC、警告、中国人、砒霜,都是赚饱眼球、噱头十足的字眼,让人一看标题就觉得恐慌。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在这个节目中,BBC并没有提到中国人什么事,也就不存在警告了,只是咱们最常用的煮饭方法躺枪了。
其次,砷残留≠吃砒霜。一说到“砷”,很多人可能反应不过来它是什么,但一提到砒霜(三氧化二砷),大家就非常熟悉,就是那个有剧毒的物质嘛!然而大多数食物中都不可避免的会有砷残留,“有残留”不代表就是吃剧毒物质,因为剧毒物质发挥毒性,也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
所以,“BBC警告,中国人最习惯的煮饭方法,竟然会吃进最多砒霜”这个说法,完全是
如果经历了那么多年的煮米饭方法是吃进去“砒霜”,中国人口怎么还会如此庞大呢?
下面,我们不妨将话题延伸探讨一下。BBC为什么要找来科学家探讨煮米饭的话题呢?大米中“砷残留”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大米中的“砷”已经被关注很久了,主要有两个原因:
1、无机砷是一级致癌物,即该物质会在人类体内引发癌症,最显著的是肺膀胱和皮肤癌。长期暴露的无机砷也会带来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早产。
2、大米中易富集砷,也就是说,水稻有特殊癖好,偏偏喜欢吸收环境中的砷元素。因此,水稻相比于其他谷物,砷的含量要高10倍左右。
由于大米中砷含量本身会偏高,所以科学家才会探讨如何通过烹饪来减少大米中的砷含量。通过他们的实验可以看出来,浸泡及加过量的水煮,最后再将过量的水倒掉,可以有效地降低大米中的砷残留。然而这个方法煮出来的米饭,会好吃吗?有大胆的人可以试一下~
既然大米中的砷含量比较高,那还能吃吗?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无机砷对人的“安全上限”:每天每千克体重的摄入量不超过2微克。例如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量不应超过0.12毫克。当砷的摄入量在这个值以下时,不会观察到异常,产生的风险小到可以忽略。
而根据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国家标准(GB2762—2012)规定,每千克大米中无机砷含量不超过200微克。
要想通过吃大米产生健康风险,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要吃1.2斤的大米才可能产生健康风险,前提还是大米中的无机砷含量在超标线上。当然,如果是生活在砷污染的地区,大家的确要留意一点。不过这就不只是吃米饭的问题了,饮食、呼吸、皮肤暴露都会蓄积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