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摄入今年将列入健康企业标准
“筷子夹着的青菜不停滴油,每吃一口菜,都要吞一大口米饭,吃完后还得喝上几大杯水。”
开职工代表大会,他和同事们正盘算着这样一份提案:“让食堂饭菜少放点盐和油,让职工吃得更健康些。”
上门控盐,被拒门外
这样的建议和声音,也已经从各个渠道传入了上海市爱卫会。这个承担着建设健康城市任务的组织从2008年8月1日起,向全市家庭派发了800万把“控盐勺”,但是市民们在赞赏此举之余,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减少餐厅和企事业单位食堂盐、油用量。”
这条建议让市爱卫办主任李忠阳有些头痛,因为去企业发动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区县爱卫办的工作人员曾经去过一些企业,但大多被拒之门外。很多企业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对职工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比过去减少。”李忠阳比较了各类企业的配合度,外资、合资企业对健康的关注度,要好于一部分民营企业,而有些国有企业虽然表面上答应,但却没有实际干预行动。
“改口味太麻烦”,通常是拒绝者的理由。众口难调,食堂的饭菜从来就是一件麻烦事。在外高桥保税区、久光百货等企业经营着食堂业务的韩文深知其困难程度。
供餐“潜规则”:宁多勿缺
“上海职工的口味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韩文说,办公室的文员族与车间里的工人族差别特别明显:前者爱少油少盐的清淡,后者则偏好浓油赤酱。在他的经营范围内,办公楼里,每人每餐的用盐量在3克左右,而车间里,则要超过5克。而他的企业在众多供餐单位里已经属于用盐较少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控盐是高血压病等慢性病预防的综合干预措施之一,因此他们提出了每人每天摄盐量低于6克的标准,也就是平均每顿摄入量低于2克。市爱卫办正是基于该标准向本市每户家庭派发2克的控盐勺。显然,在各家单位的食堂里,每餐的摄盐量都翻一个跟头。
为什么供餐者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咸呢?韩文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供餐者大多是根据用餐者的需求调整用盐、用油量的。减少用盐和用油之后,菜肴的口味会变淡,不那么“入味”,喜欢的人称为“健康”,不喜欢的人则会批评供餐者烧的饭菜难吃。甚至还会有人挖苦厨房为了省钱,不舍得用盐、用油。
“爱提意见的人大部分是口味重、性格直爽的人,而办公室里文员们会因为懒得交涉而选择沉默。”因此厨房间听到的声音都是喊淡,为了不让大家留下吝啬的印象,食堂的菜肴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咸和油。宁多勿缺,是供餐者经过多年市场磨砺总结下来的“潜规则”,如今要改变,难度挺大的。
食堂控盐,即将试点
“没有营养师的供餐单位,不太会意识到健康,只要不被投诉就行了。”韩文认为要改变现状,需要请营养师来帮忙。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营养师自己也会被投诉。在仁济医院,营养科医师为住院病人配置出来的饭菜总是被投诉,理由就是“太淡了,不好吃”。
根据统计,中国每人每天摄盐量约为12克,上海每人每天的摄盐量在9.9克左右。市爱卫办去年在派发控盐勺时最为高兴的是,许多学校都来讨要控盐勺,他们希望借此教育学生们,从小懂得改变口味,提倡健康饮食。李忠阳说:“大人难改,只能先改孩子。”
2009年,市爱卫办已经把企业控盐列为主要工作之一,控盐摄入将列入健康企业标准。市爱卫办表示,将在各个区县寻找一部分企业作为试点,限制每餐食盐的总量,每餐按每人2克的标准烹饪。如果有人喜欢口味较重的食物,企业也会专门设置调味料,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不能为了满足部分人的口味,而牺牲更多人的健康。”李忠阳说。